《他們在島嶼寫作》走紅的背后
近日,一部臺灣紀錄片來北京公映,具體說是一系列紀錄片,5位導演分別拍攝了6位臺灣作家:林海音、余光中、鄭愁予、楊牧、周夢蝶、王文興,集成《他們在島嶼寫作》。筆者去電影院看完了全部影片,但是內容之外的故事,讓人更有感觸。
先說此片的緣起,據制片人廖美立說,他們發現現在臺灣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當年的知名作家,更不要說去閱讀他們的著作,她希望能讓現在的年輕人去讀這些經典的詩歌、小說。這個想法得到了支持,華碩電腦創始人之一的童子賢給予了“溫柔的文化贊助”,每部片子獲得了一定的資金支持。制片人的初衷是不和明星扯上關系、不做劇情片、商業片,甚至不考慮盈利,只是想給這些作家留下光影,表達敬意。
從影片公映情況來看,在電影資料館近1000人的影院里,上座率每場都接近80%甚至90%,臺灣文化產業的運作效力由此凸顯:這部紀錄片此次來京只是小范圍公映,卻聯合三聯書店、單向街、時尚廊售票,在高校、書店舉辦主題沙龍,邀請兩岸文化學者和導演等舉辦講座……原本是“小眾”的影片,變成了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化事件。在“壓力”或者好奇心驅使下大家紛紛前往觀看,這也是為什么該片在臺灣能夠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其次,廖美立是誠品書店的創始人之一,誠品的“文化生態”觀念讓很多原本高深的文化概念變得平易近人。從預訂票的設計,到作家的海報、宣傳冊,都有精美的質感,契合了很多年輕人的喜好。而他們期待的情景也確實發生了:不少觀眾通過影片第一次讀到楊牧、周夢蝶的詩,看完電影,很多人開始尋找他們的書。
看完影片,筆者開始思考:大陸難道沒有更有名、更值得拍的作家學者?大陸難道沒有更好的導演?我們當然有,2012年,深圳某影視公司策劃出品了10集紀錄片《先生》,分別以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10位大師為傳主,通過影片再現先生們的人生歷練和個性修為。影片從文本到畫面都很用心,對一些歷史事實也沒有回避,可是并沒有激起像《他們在島嶼寫作》這樣的觀影熱情。不得不說,在對此類文化產品的運作推廣方面,我們還有所欠缺。
內容上沒有影視劇花哨輕松,播出平臺稀少,導致收入低廉,這些都是紀錄片的現實困境。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對準民眾日常飲食是一種選題的討巧,那么《他們在島嶼寫作》則針對年輕觀眾,把網絡營銷運用得十分熟練。在來大陸公映前半年,就開通了豆瓣和微博的公眾賬號,聯合北京的書店、讀書會舉辦抽獎贈票、觀影分享,幫潛在觀眾啟發文學愛好;影片公映選在中國電影資料館和百老匯電影中心,也是針對了特定的文化群體。細心一想這完全是成熟的商業化運作,但是并不會因此損害觀眾對影片的感受,反而覺得片方十分用心——這就是精準營銷的高明之處。
所以,哪怕只是拍攝一群老人,哪怕拍攝的選題是當下并不流行的文學,哪怕呈現的作家大陸觀眾并不了解,但是從“最深刻的文學電影”,不難窺見制作方為推廣所花費的心思,也就難怪大批“文學青年”自掏腰包捧場了。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