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產業冉冉升起——喜看文化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
文化產業如一輪朝陽正冉冉升起。盡管這個新興產業只有短短幾年歷史,但光芒耀眼,因為它不僅僅初顯經濟新增長點的發展潛力,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全民族的期待和厚望,為實現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骨干企業:做強做大
2016年收入達到400億元,進入世界文化企業前20名;2020年收入達到800億元,進入世界文化企業前10名——近日,萬達文化產業集團高調宣布了自己的發展藍圖:不僅要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第一集團軍,也要躋身世界文化產業的第一集團軍。
萬達文化產業集團的“高調”是有理由和底氣的:享有13億人消費升級的有利時機,有中國新一輪城鎮化的發展布局,再加上這些年在電影院線積累的文化產業運營經驗,可以撬動“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笑迎世界級文化“航母”的誕生。
而每年一屆的“文化企業30強”評選,是中國文化企業壯大的“晴雨表”,也見證著中國文化“航母”的起航。今年在多項指標標準提高的情況下,入圍企業總數達到113家,比去年增加46家,顯示出文化骨干企業和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良好態勢。30強企業總的主營收入首次超過2000億元大關,達2047億元,比上屆增長28%,體現了骨干企業“領航”發展的氣勢。
展望未來,中國文化骨干企業要實現新的發展,應擺脫產業集中度不高、產業鏈不完整的“痼疾”,突破地區限制和行業壁壘,繼續做大做強。
中小企業:做特做優
“胡同里的創意工廠”讓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有了時代的新活力。近年來,北京市東城區的雍和園管委會獨辟蹊徑,通過“騰籠換鳥”,引導胡同深處的老院落和舊廠房進行改造,培育一批建筑設計、創意設計、攝影、展覽展示、影視制作、服裝設計、家具定制、動漫游戲企業,形成了特色創意氛圍,讓“老胡同”成為融合文化、科技和時尚的“風向標”。
這些文化創意公司雖然體量小,員工也不多,但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或“獨到創意”。就是一個專門制作電影預告片的小公司,也能做得風生水起,吸引了不少戰略投資者的青睞。
由于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具有個性化強的特征,中小文化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特別是隨著文化產業的分工越來越細,“小而全”的文化小生產格局被打破,那些專業性很強、比較優勢明顯的中小企業會越來越多。在國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環境下,大量民營文化企業正逐步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支力量。
為讓更多“做特做優”的中小文化企業涌現出來,北京市文資辦出資1億元,成立2家文化創意小貸公司,有針對性地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讓那些有創意的中小公司解除資金上的燃眉之急。
只要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能為更多中小文化企業“量身定做”好政策,必將為新一輪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從“小文化”到“大文化”
今年年初,中國首家3D打印體驗館正式落戶北京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在北京這家3D打印體驗館,這個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稱為“將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數字化制造技術,通過三維掃描儀將真人進行360度掃描,得到全身數據,打印機按照數據,分毫不差地將人像“還原”……
3D打印技術和數字化三維掃描技術相結合,讓人們看到了未來創意消費的新模式。“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科技推動的文化產業也將迎來發展的新浪潮。
文化產業絕不是“吹拉彈唱”或各個部門行業各自為政的“小文化”,而將是融合科技、金融等不同行業、跨區域、跨產業,甚至是跨所有制的“大文化”。
多年來中國制造正因為缺少這種“大文化”,而陷入這樣的一對尷尬中:制造能力超強,卻苦于無自己的品牌,只能為各類名牌貼牌生產,賺取最低端的收入;而另一方面,我們有5000年文化的積淀,卻不能將文化資源變為文化產品或文化品牌。如何用“中國文化+中國制造”創造出“中國品牌”,這是一代人的夢想,也是文化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方向。
像這樣,文化還可以融入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將卡通形象植入文具、服裝和玩具中;也可以將文化元素和符號植入建筑裝飾材料之中;通過創意策劃講好“故事”……這樣會形成“生產性文化服務”,提升物質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為文化產業創造一片不可替代的“天空”。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