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會更需要理性和陽光
國是論壇
網絡社會更需要理性和陽光
網絡在悄然之間已成為我們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網民人數節節攀升,從生活到工作再到娛樂,人們的衣食住行與網絡密不可分,傳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因為網絡的出現大大改觀,既包括現實的環境,也包括網絡環境。網絡社會從虛擬的概念變為了真實的存在,真切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網絡社會不是社會的簡單映照
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的區別是“人”的因素,兩個社會的組成者不同,網民和公民并不是兩個重合和對等的概念。根據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進行的一項網民網絡接觸與使用狀況調查,網民的形象更近似于年輕、文化水平較高,相當一部分是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較長,網絡取代其他媒體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近年來的社會發展變化告訴我們,高速發展的互聯網,不僅深刻改變了網民個人的生活形態,也持續推動著當前我國社會中各種社會群體結構、性質與特征的演變,并最終對整個社會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互聯網的個性化、多元化特征使得網民的個性需求得以彰顯,從而在面目模糊的龐大社會大眾總體中,分化出越來越多清晰的、有個性特征的小族群,加劇著社會的“碎片化”;另一方面,互聯網又打破了現實社會交往的時空阻隔和社會障礙,促進了各種“趣緣”群體和“亞文化”族群的繁榮,以一種新的邏輯發揮著社會聚合功能;此外,互聯網還重構了當代社會的互動模式和組織模式,并改變了原有的社會信息資源配置結構,從多個維度推動著我國社會形態的進化進程。
網絡實質是信息平臺
縱觀網絡發展的歷史,它并不是作為“媒體”而生,也不會作為“媒體”而止。互聯網具有媒體屬性,但由其技術本身帶來的交互性是互聯網的本質屬性,這也是互聯網與傳統媒體的本質區別。
網絡成為媒體經歷了媒介化的過程。從最初的承擔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輸,再到后來成為信息發布平臺和交互平臺,他們開始借助互聯網技術拓展領地,傳統的媒體開始設立網絡版,一些門戶網站也把新聞作為其吸引客戶的手段。隨著BBS、留言板、網絡論壇、聊天室等交互功能的發展和演變,進入21世紀之后,網絡的交互性和社會性進一步融合、升華,微博、博客、社交網站等新興的社會化媒體成為拓展網絡功能的新亮點。網絡從大眾媒體走向具有強烈的個人特征的“自媒體”,這是信息和輿論傳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傳統媒體和新興的網絡媒體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有時甚至相對對立的輿論場。
網絡不再是塑造信息環境的工具,而具有了強大的社會解構力和再造力。其作用早已超過了“媒介”的影響范圍。網絡成為信息發布、信息交互、信息利用和信息交易的平臺。例如,經濟方面,網絡購物成為重要的商業模式,也是許多個體習慣性的消費方式;政治方面,網絡不僅參與到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中,也成為自下而上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和加強社會監督的重要手段。當前的互聯網成為真正意義上開放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種社會行為都可以存在;它也是一個與現實社會平行的空間,這個空間以虛擬的形式呈現,卻與現實社會保持著高度的聯系。
網絡社會是人類社會新形態,是最廣闊、最活躍的交往空間,蘊含著可以瞬間成倍放大的社會力量。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中國社會也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交互性的網絡技術帶來的。交往是社會的展開形式,經驗是社會的展開過程,權力是社會的支配力量,這三種因素是社會結構的基本構成,它們的變化必然引起社會結構的新轉型。
呼喚更多的理性和陽光
互聯網從進入中國以來,就一直承擔反映“民聲”的作用,網絡民意成為其社會輿論表達最充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當社會化媒體出現,極大地激發了民眾潛伏已久的話語表達欲,成為發表言論、政治參與以及建立社會網絡的平臺。
當人人都擁有了麥克風,未必會帶來信息福利的增加,隨之而來的還有表達權的濫用、謠言、信息欺詐和隱私泄露。不加限制地強調網絡言論自由及網絡話語權很可能形成與公民權利、國家權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而網絡謠言的大規模、迅速擴散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輿情瞬息萬變,真相和謊言交織成為了新特點。網絡謠言和網絡話語權總是相伴相隨,在賦予普通網民內容生產和傳播權力的同時,謠言生產機制也就此誕生,而有組織的網絡水軍及其謠言無疑更可怕,他們混淆視聽,裹挾民意,甚至傷害整個社會最柔軟的那部分良善機理。
面對喧嘩的輿論,我們更需要理性的判斷。我們必須看到,通過網絡話語權釋放的網絡輿論具有兩面性。由于上網主體和參與網絡的對象主體的局限,新的社會意見階層對于網絡的掌控能力不同等因素,使得網絡所能代表的民意有限,而這種有限的民意往往被無限擴大,尤其是在仇富仇官、官民矛盾、利益沖突激烈的情形下。
除了通過立法、加強行業自律、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外,疏導社會輿情還要訴諸網民心中的陽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能量”。網絡需要正能量,這是除了冷冰冰的技術,我們人類在使用、交流和傳播信息時最寶貴的東西,需要網絡之外的全社會共同營造和維護。(作者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