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寫下怎樣的人生感悟?
高考作文似乎有種莫名的魔力,總能在萬眾矚目的高考之中格外引人注目。隨著今天上午高考語文考試的結束,全國各省市作文題目逐漸浮出水面,引發公眾熱議。
作文材料貼近生活
“和我們高考時相比,如今的作文題更貼近生活,不但考了寫作能力,還考了時事追蹤能力。”第一時間瀏覽完各省市高考作文題目,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感嘆。
據了解,今年各省市作文題有不少都取材于現實生活,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如全國卷的“同學關系”、北京卷的“科學家與文學家關于手機不同角度的對話”、重慶卷“大豆變成豆腐的故事”等話題都被認為“很接地氣兒”。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何杰認為這樣的轉變正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通過語文思考生活、表達對生活的認識。”
“現在參加高考的都是90后,這些孩子不僅是獨生子女,而且在虛擬空間成長,人機交流遠遠多于真實空間的人際交流。這些孩子的動手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都不太令人樂觀。”文化學者于丹認為,與以往游離的、閉合的題目相比,“今年作文題有當下時效特征”,可以讓中學生對于一些社會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關注。
但也有一些省市的作文題目被認為過多關注人生哲理,“中學生很難把握”。著名媒體人“十年砍柴”在評述今年四川省的作文題時就認為,“《過一種平衡的生活》這個題目看起來簡單,但要一個生活閱歷不深的孩子來討論這個問題,確實是很難的。”他還表示,“對于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來說,寫一些表達他情感類的文章比較合適。”
命題意圖少了兜兜轉轉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心靈雞湯式的命題講述減少了,言簡意賅的命題語言逐漸增多。”對于這種轉變,何杰認為,“這是好的高考作文必備要素之一。”
“今年的作文題大多平穩,應該說學生如果能靜下心來作答,一定都有話可說。”何杰認為,以往一些哲理式、寓言式的材料命題使得考生閱讀難度過大,不利于考生寫作,“要想讓考生在有限的構思時間后快速進入主題寫作,就必須有鮮明的命題意圖,以減少審題誤導。”
在今年的考題中,像何杰所說“簡潔明了”的并不少,如新課標卷的“經驗與勇氣”、上海卷的“更重要的事”等都充分體現了審題門檻的降低。
作文也是一種引導
除了材料選擇、命題形式的轉變外,不少人認為,今年高考作文最大的轉變在于開放價值觀的展現和社會正能量的傳遞。
“打破了一種純文學考察,走向了更廣泛的價值觀成長。”于丹認為,作文其實是一種引導,這一次很多題目都是提倡一種可能性的思維,這里面沒有一種絕對的是與非,鼓勵每一個人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來。
對于這樣“腳踏實地”的轉變,何杰認為是語文教學改革中“好的信號”,“語文教學就是要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愿意思考并學會思考。今年的作文題處處體現這種思維認識,傳遞著人生正能量。這是一種好的導向。”
而對于一直以來困擾公眾、用模板生搬硬套的“高考體”,何杰也認為,在這種導向下,其生長空間會越來越小,“作文有規律但從沒技巧。規律就是學生閱讀的積累、眼界的開拓。”
“我國高考改革明顯向彰顯考生個性特質方面傾斜,更開放、更具有個性發揮空間的命題已是高考作文發展大勢所趨。”多年從事高考研究的陽光喔作文創始人羅珠彪認為,“千人一文的情況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時,在評分標準上,從早年追求共性,逐步演進為近年的接受各種聲音和思想。通過高考作文題目,我們看到,在當前教育格局的整體現狀下,學生得以在‘框子里’最大限度地展開聯想、展示個性,這無疑是彌足珍貴的進步。” (光明日報記者鄧 暉)
2013年全國多地高考作文題目匯總:
(根據現有材料整理,請以高考試卷真實內容為準)
大綱卷:真誠與友善(同學關系)
新課標卷:經驗與勇氣
北京卷:手機引發的科技與人文對話
天津卷: ____而知之
上海卷:更重要的事情
安徽卷:為什么能這樣?為什么不能這樣?
四川卷:過一個平衡的生活
廣東卷:富翁的捐助
海南卷:真誠與友善
湖北卷:方圓
遼寧卷:沙子與珍珠
江西卷:怕或不怕
浙江卷:三句話看青春
福建卷:憂天
山東卷:以“莫言接受批評”為材料
重慶卷:大豆變豆腐
湖南卷:我愿意
江蘇卷:探險者與蝴蝶
廣西卷:撿到手機之后 (鄧暉整理)
專家解讀
北京卷:“這是道不可多得的好題”
一向以“材料新鮮”著稱的北京卷再次送上讓人耳目一新的作文題目。今天,取材自5月15日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莫言先生對話的材料,將這樣一個話題拋給考生,“科學家和文學家對于手機的不同看法引發你什么樣的想象和思考?”
“站在語文教學的原點,我認為這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題。”北京市豐臺二中語文特級教師陳維賢認為,這道源自現實生活的“新材料作文”延續了北京市新課程改革和作文命題的一貫思路,具有時代氣息和人文內涵。
他分析指出,這道作文題從考生熟悉的“手機”出發,就科技、人文等提供了多種論述角度,便于考生發揮,具有思維廣度。同時,其考查內涵涉及到了科技、人文及其相互關系等,考查了學生知識面和思維力,體現了思維深度。
陳維賢強調,“好的高考作文就像一個‘引爆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話可說的同時,又有很好的區分度。就是‘乍一看容易,寫好很難’。”
上海卷:抬頭看,世上總有“更重要的事”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總還有更重要的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對此的思考也不盡相同。請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題目自擬,全文字數不少于800字,同時要求不要寫成詩歌。”這是今年上海高考的作文題。
“這個題目出得好,具有穩定性和開放性,體現了海派風格。作為一道開放性的題目,視野開闊。”上海交通大學附中語文高級教師劉慧如是點評。在劉慧看來,從題目內容來說,“更重要的事”,是希望引導學生不只關注“小我”,更要關注他人、關注社會。
而到底什么是更重要的事?劉慧認為,考生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講出自己的思考。她說,題目要求中特別寫道,“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對此的思考也不盡相同”,無論考生選取何種角度切入,只要詮釋充分,談出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自圓其說,都是可取的。
其實,作文題沒那么重要。用不了幾年回頭再看,高考也沒那么重要。抬頭看,世界上總有“更重要的事”,等著我們去領悟。“更重要的事”,或許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讓每個人都停下來想一想,轉過身來看一看。
新課標卷:“審題易,寫好不易”
“讓作文真正回到了文章本身。”拿到新課標卷“經驗與勇氣”的材料作文,這成為河北省正定學校語文特級教師宋宏雄的第一感覺,“與去年相比,審題難度有所降低,有利于學生在不跑題的前提下自由發揮;在此基礎上,有利于考查學生的謀篇布局能力和語言表現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學生的思維深度。這正是作文的考查本意所在。”
宋宏雄指出,盡管人人都可寫,但這絕非人人都能寫好,“材料淺顯,但背后的內涵很深刻。大部分考生會選擇‘勇氣’的重要性這一觀點進行論述,可如果一味放大,就會忽略了‘經驗’的重要作用,文章也會失之偏頗。”在他看來,這道考題“為考生提供了一個無障礙的綠色通道”,讓人感覺想跑題偏題都不行。但實際上,想要寫好難、寫出深意難、寫出新意難,這就體現了很好的區分度。
“從根上說,還是看誰對生活更有體察、感悟和思考。”宋宏雄認為,高考作文最關注的還是青年人成長的各個因素,這也正是語文教學的本質所在——關心青年學生如何健康成長,“考前不少人預測了很多社會熱點當考題,但都押錯了寶。因為它要呈現的,不是熟背的典故、名詞和新聞事件,而是思維的方式和獨立的判斷。”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