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韓作家會議在廈門舉辦
第七屆中韓作家會議在廈門舉辦,兩國作家詩人相互朗誦對方作品
用文字找到彼此的身影
這是一個長名單:阿來、孫紹振、范小青、南帆、趙玫、何立偉、李松濤、駱英、子川、賴妙寬、須一瓜、于堅、楊克、朵漁……用廈門市文聯主席、詩人舒婷的話說:“他們的成就和得過的獎項,我就不多介紹了,不然要介紹到后天去。”韓國方面同樣陣容強大,金周榮、黃東奎、鄭玄宗等作家、詩人悉數到場。
在5月26日至27日舉行的第七屆中韓作家會議上,他們相遇相聚,相互朗誦彼此的作品,小說、散文或詩歌,然后品評分析,坦誠相見;他們用文學的方式介紹彼此,眾多年輕的粉絲則為之歡呼,讓人突然覺得,在這個時代里,文學并不寂寞。
以“自然和人類,美麗的共存方式”為主題的本次會議由廈門市文聯、廈門文學院、中韓作家會議籌委會主辦。據廈門文學院副院長、作家劉岸介紹,自2007年舉辦首屆以來,中韓作家會議已在中韓兩國不同城市輪流舉辦了7屆。
雖然同屬東亞文化圈,中韓兩國的文學交流遠未達到其應有的程度。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中韓作家對彼此的認知并不充分。在廈門大學,有研究者對此作了調查,發現中國作家很少看韓國的文學作品,而韓國作家也對中國的當代作家,除了像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及蘇童、余華等少數作家外,知之甚少。
也許,作品是最好的橋梁。會議期間,盡管國籍、民族、語言、風俗不同,同為作家的他們用文字找到了彼此的身影。事實上,經過7屆中韓作家會議,兩國作家對彼此的了解和友誼已日益加深,在文學上的交流和交鋒也從未停止過。
用不同的語言,彼此朗誦對方的作品,這是一種抵近的方式。黃東奎被稱為“韓國最負盛名的詩人”,雖已年過七旬,他用韓語朗誦中國詩人李松濤的《讀史:聽更鼓驚心》,那種凜然而內蘊的張力,交織于語言的氣場和詩句的節奏,讓人印象深刻。
“垂下大耳朵 尾巴上的根尋找著道路/在黑暗里一步步縮小 直到成為恒河沙數”中國詩人于堅的詩歌《大象》,塑造了在森林遭受砍伐、環境日益惡化中流離失所的大象形象,表達了詩人的深沉憂患,也暗合了此次會議的主題,引起大家的熱議。
某種程度上,這也隱喻了嚴肅文學在當下遭遇的困境。韓國方面的會議召集人、仁荷大學韓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韓國學研究所所長洪廷善告訴記者:“嚴肅文學作家的生活困難是現實存在的,但是對于生存困境,以何種方式打破是作家個人的選擇。作家本來有可能在貧困中成長,但是很多人選擇了在貧困中墮落。”與會專家認為,跟自然和諧共存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恰恰是嚴肅文學堅守現實立場的關鍵。
福建省文聯主席、文學評論家南帆表示,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與當代文學站在一起,呼吸這個時代的空氣,共同承擔自己的命運。
(編輯:偉偉)
· | 廈門高甲戲赴臺巡演交流 |
· | 非遺展演亮南北 |
· | 松下LUMIX GF3廈門發布會報道 |
· | 第11屆中國戲劇節廈門開鑼 臺灣劇團首次參加 |
· | 沐浴海風聽原創歌 草地音樂會吸引眾多市民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