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評論員文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發展道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發展道路
——寫在《講話》發表七十一周年暨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成立之際
71年前,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系列猶如精神燈塔的科學論斷,從此指引著廣大文藝工作者投身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時代洪流。
70載偉大實踐,30年改革發展,文化發展、文藝繁榮的“中國道路”不斷延伸,始終貫穿著《講話》中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的精神光芒,呼應著近現代以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個又一個真切期盼: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生活幸福……
久經磨難的東方古國,正在新的時代征途上自信地筑夢:奧運夢、世博夢、飛天夢、潛海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文化發展、文藝繁榮,既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民共享文化成果、滿足文化需求的保障。文藝筑夢,中國夢讓我們凝望偉大的時代。
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文藝工作者“必須和新的群眾相結合”。《講話》的精神實質,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發展道路。實踐證明,我們文藝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無不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發展道路的結果,無不處處打上了人民的火熱生活的烙印。
從“文藝源于生活”的藝術哲學到“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藝術使命;從“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到“三貼近”原則、“走轉改”精神,“為人民”的脈絡始終是文藝發展繁榮的主旋律。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人民成為文藝創造的主體,文藝家與群眾打成一片,文化發展惠及人民,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當2013年的陽光投在初夏的北京,5月23日,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成立,文藝界以全新的姿態呼應時代的脈動。一種新型的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正在形成。
在張思德、雷鋒等英模身影里,在奧運志愿者的笑臉上,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救死扶傷的人們身上,在自發組織撿拾白色垃圾的環保人士中,志愿者精神貫穿其中。
在烏蘭牧騎的風采中,在每年活躍在農村、廠礦、學校、軍營、社區的“送歡樂下基層”文藝家隊伍里,文藝志愿者精神一脈相承,大放光彩。
自覺自愿、誠心誠意地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共產主義的高尚品德與新時代的觀念在此交集與升華,文藝惠民、文化共享揭示著一種新的價值高度和更廣泛的社會認同。文藝志愿服務是《講話》精神在當代的創新體現,是落實文藝惠民、文化共享的有效抓手和有力舉措,體現了文藝界核心價值觀,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經濟繁榮、社會發展,給文藝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大量文藝精品涌現,更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文藝繁榮的成果。
建立新型的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文藝志愿服務以全新的姿態、充滿朝氣的形式,詮釋了文藝“為人民大眾”的全新的思想內涵和時代風采。因為自覺自愿,所以能積極主動;因為誠心誠意,所以親切自然,能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因為廣泛的價值認同,所以能吸引更多的文藝工作者加入進來。文藝志愿服務不僅是形式,更是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姿態。
人民是文藝工作者成就事業的寬廣的懷抱和靈感的海洋。更廣泛、持續和深入的文藝普及、文化共享,既是緊緊依靠人民,也是為人民造福。
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文藝志愿服務的行列、煥發昂揚的文藝志愿精神之時,偉大的劇情正在展開。
(編輯:子木)
· | 努力推動西藏文藝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
· | 時代轉型與文藝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