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印”青瓷,是喜?是憂?
4月27日,浙江龍泉參展商在第八屆義烏文博會非遺展廳現場展示青瓷制作刻花。張建成/CFP
3D打印制造而成的青瓷作品。圖片由龍泉青瓷藝人梅紅玲提供
5月21日,有著千年歷史傳承的浙江省龍泉青瓷業界傳出了一個“顛覆性”的信息:在一片歡呼聲中,中國第一件借助3D打印技術制作的青瓷作品,在千年窯都龍泉誕生。
3D打印可解決當前青瓷的發展短板
“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釉色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一千多年以來,龍泉青瓷一直被譽為瓷苑的一顆明珠。在近年來的瓷器市場上,龍泉青瓷發展態勢兇猛,拍賣中屢屢以高價落槌,吸引了不少收藏愛好者的目光。
青瓷是浙江省龍泉市的特色傳統產業,龍泉青瓷自1957年恢復生產之后,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老樹逢春更著花。據了解,目前龍泉市青瓷企業已有400余家,從業人員16000余人,2012年行業生產總值超12億元。
但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局局長盧士俊表示,龍泉青瓷產業目前的一大發展短板在于,除了大師作品之外,具有一定附加值和文化內涵、面向一般消費者的產品較為匱乏。他說:“無疑,用3D技術實現青瓷的批量生產,為克服這一發展短板提供了機遇,可以讓優秀的藝術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利用3D打印技術,就是通過三維掃描原件,電腦數據成型后,再用瓷土原料打印成模型,最后燒制。從事該研究的麗水學院工學院副院長葉曉平說,原本漫長復雜的手工制作,現在只需要幾小時就能完成,生產流程大大縮短,除了帶來成倍提升的制造效率,還能實現手工無法實現的工藝精度。他認為,這是現代制造技術和藝術價值的完美結合。
除了成倍提高的制造效率,3D打印技術還能實現手工無法實現的工藝精度。“像歷史文物、人物肖像、山水風光等題材的青瓷作品,都可以通過打印技術塑型建模,而且大批量復制生產。”葉曉平說。
“青瓷大師的作品價格往往很高,普通人買不起,但人們又非常熱愛青瓷,如何讓大眾消費得起它,也是文化產業化的一個重要階段。批量生產后,栩栩如生的青瓷產品,一定會有廣闊的市場,而產業化其實有利于青瓷的保護和發展。”浙江省文化廳文化產業與科技處處長何蔚萍表示,以后將會有像青瓷這樣更多的手工藝品,通過與科技的融合,從高端走向大眾,從而實現商品化和產業化。
科技能代替手藝嗎?
2006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9月,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迄今為止唯一被列入人類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據介紹,青瓷制作過程極其復雜,需要揉土、烘胚、修胚、素燒、上釉、燒窯等工序,手工制作得花上一個月時間,而且成功率不高,其高價值便在于高成本與唯一性。
“縱然,工業可以為青瓷制造帶來便捷,但我們不能忽視其原本的唯美與自然,機械永遠不能取代手藝,尤其是綿延千年的龍泉燒制技術。”中國美術學院社科部主任、工藝美學教授王其全說,“因為龍泉青瓷恢復生產不過五十年,燒制技藝很多方面遠未達到南宋的高度,需要對龍泉青瓷做好傳承,還龍泉青瓷原本的面目,科技的發展和介入只能是一種手段,最終還是要靠傳承人使得青瓷重新贏得昔日的輝煌和榮耀。”
浙江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王淼坦言:“從非遺主管部門講,我們還是強調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保護,這才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創造力,文化的內涵和魅力所在。”他表示,決不能因為現代科技的介入,而忽視了傳統手工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藝術家創作瓷器,其實是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過程,而機械化生產做不來精雕細刻,難以讓傳統工藝美術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得到充分發揮。”王其全說。
瓷土會不會枯竭?
王淼聽說3D打印技術采用的原料為當地瓷土,立刻說:“這不是件好事兒!瓷土是重要的資源,應該首先保障精品創作,讓代表性傳承人去疊土成金,變成藝術的精品。”
記者了解到,作為制作青瓷天然原料的紫金土含鐵量高,是青瓷形成獨特風格的直接原因,在龍泉境內蘊藏著大量紫金土資源,為當地發展青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龍泉青瓷日用瓷、包裝瓷等規模化生產企業大量涌現,瓷土等原材料需求急劇增加。
根據《龍泉市礦產資源規劃(2006—2020年)》顯示,龍泉市至2005年底保有瓷土資源儲量為82.1萬噸,預計“十一五”期間,全市瓷土需求量約1.0萬噸/年。
“必須面對的現實是,瓷土是有限資源,青瓷的工業化生產,對資源可能是一種浪費。手工制作的青瓷,包含著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審美情趣,有限的原料應用于文化遺產的延續,而不能搞泛濫生產。”王淼說。
專家告訴記者,瓷土跟煤炭一樣,需要巖石礦物的長期風化才能形成,這個過程得幾萬年,而近年來各地年用瓷土至少在2億噸以上。
王淼表示,當前從國家到地方,對于瓷土資源的保護立法都較為籠統,且不具備操作性。“如果想讓青瓷能夠持續性發展,龍泉必須制定相關的政策來保護瓷土,工業化對瓷土消耗量太大。如果沒了原料,談何發展。”
技術是否會為盜版提供路徑?
其實,對于藝術品的復制,人們并不陌生。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出于各種目的,對文物、書畫作品等制作了大量復制品或偽品,讓這些藝術品走進尋常百姓家的同時,也造成了行業的混亂,低端的書畫復制品遍地都是,偽造文物魚龍混雜。
那么,一旦3D打印真正鋪開,今日稀缺的龍泉青瓷會不會滿街都是?對于當前中國藝術品復制市場,不少收藏界人士表達了他們的擔憂。
酷愛青瓷的瓷器收藏者曲龍告訴記者,看到目前市場上粗制濫造的復制品,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青瓷也變成如此,那該怎么辦!當遍地都是昔日珍貴的青瓷時,這對其本身的文化價值是一種莫大的沖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漲,已進入更高水平、更個性化、更寬泛的領域,顯然單走高端的藝術品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而復制品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何蔚萍說,當前文化亂象叢生,主要缺乏行業規則,“新技術的引入,可能會造成商品泛濫、價格低廉,所以需要提前預防。”
記者了解到,國外的復制品在藝術品市場中可以達到70%的份額,其所承擔的功能就是藝術的大眾普及,但與國內最大的不同是,國外藝術品復制不熱衷于制作1∶1的高仿復制品,而在國內這卻是主流,直接原因就是對于版權的漠視,以及法律上對于版權解釋上的缺位。
一位青瓷藝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的作品絕不允許3D技術進行復制,因為他不想看到粗制濫造的作品滿地都是。他說:“但我也很擔心,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作品已經被大量復制,3D技術可能成為瓷器盜版的一個途徑。”
不過,王其全指出:“收藏界和藝人們不必過度悲觀,畢竟龍泉青瓷作為中國瓷品中的一塊瑰寶,其傳統技藝和文化內涵是3D制造出來的產品所不能媲美的,傳承人應當有足夠的自信心,大膽地向社會展示其傳統魅力。”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