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伙人》:原型式電影的認同尷尬
影片與現實的出入不會影響到人們觀看,但觀眾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態分清電影與事實之間的差別,不要隨意對號入座。
《中國合伙人》上映以來已攬過億票房,讓“新東方”和俞敏洪也頻登報紙的娛樂版面。不堪短信詢問的俞敏洪21日發出千字博文,在肯定該電影以“新東方”創業故事為主線的同時,也撇清了與主人公成東青的關系:“我的個性沒那么窩囊”。
俞敏洪在博文中表示自己深感“為名所累”,對于將“新東方”的故事搬上熒屏本就不甚贊同。他認為,無論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完美與否,對自己都是一種傷害,因為總會有人認為成東青就是真正的俞敏洪。
三次高考、因肺結核休學、圖書館追女生、校外授課被處分、申請留美被拒簽、三個哥們兒一起創業……這些段子,相信每個聽過俞敏洪演講的人都耳熟能詳。這也使得俞敏洪擔心觀眾會將他們對號入座:“成東青在電影中展示的個性,包括孟曉駿、王陽展示的以徐小平和王強為原型的個性,和現實中的我們大大不同。”
筆者想起了2010年上映的美國影片《社交網絡》。影片上映后,原型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一次采訪中說:“那部電影很明顯是虛構的,我們從未參與其中。如果你想寫一些關于Facebook的東西,至少要試著講一個正確的故事才可以。”
商業片與紀錄片不同,需要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錯綜復雜的感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過分追求現實就會破壞影片的藝術性。
其實,電影再好,置之其中也很難客觀。一部好的勵志電影總能在不經意間打動觀看者,給人激勵與啟發。影片與現實的出入不會影響到人們觀看整部影片,但觀眾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態分清電影與事實之間的差別,不要隨意對號入座。
原型式電影特別是以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在體現藝術價值的同時更要做到客觀公正。“因為歷史題材的原型電影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也產生了更大的社會效應。”影評人周黎明說。
原型式電影應以坦然的態度面對質疑,觀眾也應抱著“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心態,給予它們更多寬容和理解。(據新華社西安5月23日專電)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