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爾罕》:民族題材劇的美麗篇章
《阿娜爾罕》細膩展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繁復的窗棱、旋轉的舞裙……在許多人心中,少數民族文化由此變得具象而貼近。
二十二集電視劇《阿娜爾罕》近期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維吾爾族少女阿娜爾罕的故事,雖已有經典電影版本珠玉在前,但電視劇版本也毫不遜色,忠貞感人的愛情、特色鮮明的風光、跌宕起伏的劇情令人著迷。
上世紀50年代初,雖然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但《阿娜爾罕》故事的發生地——南疆農村仍是一潭死水。在劇中,代表舊世界的是大地主烏斯曼,他可以任意鞭笞下人,可以凌虐毒打不順己意的同村女子,可以謀殺鄉民造成自殺的假象……而不屈服于烏斯曼淫威的阿娜爾罕,為了愛人勇于和舊勢力作斗爭。在維語里,“阿娜爾罕”是“石榴花兒”的意思。外表柔弱的阿娜爾罕,像極了魯迅散文詩里不斷提及的“極細小的粉紅花”,“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著夢”,她柔韌堅貞,內心充滿力量。
彼時的南疆鄉村,推翻舊制度的渴望與建立新世界的憧憬,形成一股合力,洗滌著朽舊的大地。王蒙在記錄邊疆歲月的《這邊風景》中自序:“在那過往的歲月里……黑洞當中亮起一盞光影錯落的奇燈。”阿娜爾罕就是這樣一盞“奇燈”,她以勇敢、忠貞展示著那個時代最為重要的精神和氣質——破舊立新。
在劇中,隨著解放軍的到來,多數人遭受壓迫的命運終于被改寫。除了政治意義上的解放之外,阿娜爾罕在愛情上也完成了一場解放。她不屈服于烏斯曼的淫威,沒有受制于權貴伊明專員,拒絕了富裕且同樣鐘情自己的商人熱合曼,堅定選擇了自己鐘愛的“窮小子”庫爾班——唯愛至上,這也是女性自身的解放。
與許多影視題材大團圓的結局不同,《阿娜爾罕》藝術審美上的特別之處在于,歷經磨難、即將迎來曙光的一對愛人未能如愿,庫爾班擊斃反動派后自己也中彈,死在了愛人的懷里。這樣的結局,讓這部民族題材影視劇達到了“悲劇美”的美學標準。
《阿娜爾罕》將一個民族即將迎來嶄新命運的宏大題材,通過一個少女凄婉而動人的故事展示出來,寫下了民族題材影視創作的美麗篇章。同時,《阿娜爾罕》向不太熟悉邊疆生活的觀眾,細膩地展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繁復的窗棱、旋轉的舞裙……在許多人心中,少數民族文化由此變得具象而貼近。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