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能否跳出“冰火兩重天”?
考古發現能否跳出“冰火兩重天”?
——說說深圳咸頭嶺遺址的冷落與河南“曹操墓”的火熱
入選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廣東深圳咸頭嶺遺址是研究珠三角地區新石器時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證據。但據媒體報道,近日當地居民反映,該遺址已成為“垃圾填埋場”,建筑垃圾壘成高高的土臺,將遺址包圍。
這樣的尷尬并非只有深圳咸頭嶺遺址一家,國內很多類似的遺址都面臨“門可羅雀”的局面。遠的不說,就拿沈陽的新樂遺址來說,那是7000萬年前人類生活的遺存,可關注度遠不如一街之隔的北陵。
咸頭嶺遺址可謂年代夠久遠、歷史夠深厚,可如今卻成為“垃圾填埋場”,這個結局實在讓人意外。的確,沒有人規定入選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就一定要成為熱門的關注對象,但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曹操墓”相比,反差之鮮明的確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咸頭嶺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可為何卻沒有“火”起來?根本原因,其實就是類似咸頭嶺遺址這樣的文化遺存缺乏商業的賣點,沒有太多的話題和吸引力。從考古的角度,從歷史的角度,咸頭嶺遺址都很重要,可從旅游的、商業的角度來說,咸頭嶺遺址目前尚看不出太大的價值。也正因如此,盡管咸頭嶺遺址曾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可如果沒有被納入政府或旅游公司的法眼,也就始終無法擺脫被冷落的窘境。
由深圳咸頭嶺遺址的被冷落,讓筆者想到了河南安陽的“曹操墓”,你看看人家那“考古發現”如今火熱的局面,真的叫人覺得不可思議。原因何在?想當初有關“曹操墓”的真假轟動一時,各個方面有意無意的“炒作”介入,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曹操墓”。如果“曹操墓”只是單純作為一項考古發現,我估計其如今的場面和咸頭嶺遺址應該差不多。可有了有心人的高調介入,圍繞“曹操墓”打造的一系列旅游項目相繼完工,“曹操墓”短時間內就成了一個新的旅游增長點,其熱度的增長速度同樣讓人瞠目結舌。
咸頭嶺遺址的冷清與“曹操墓”的火熱,可以說是當前歷史遺存開發的兩極,這跟有關各方對考古發現的眾多與考古本身無關的訴求有很大關系。短時間內,這樣的局面恐怕還難以改觀。而筆者認為,什么時候類似咸頭嶺遺址這樣的歷史遺存不再冷清,“曹操墓”不再高燒,我們的文化保護才算正常和健康了。
(編輯:子木)
· | 河北照坡遺址發現距今136萬年古人類活動面 |
· | 美中承諾進一步加強中國考古遺產保護 |
· | 遙感考古,用科技揭開歷史的面紗 |
· | 考古其實與每一個人都有關聯 |
· | 中國的歷史沒有被外國充分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