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咬”茅獎作品
繼咬嚼央視春晚、咬嚼百家講壇、咬嚼網絡語文之后,《咬文嚼字》今年將目標鎖定為名家名作——“咬嚼”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這些備“咬”對象,是從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獲獎作品中挑選出來的,包括阿來的《塵埃落定》、張平的《抉擇》、張潔的《無字》、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柳建偉的《英雄時代》、麥家的《暗算》、賈平凹的《秦腔》、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劉醒龍的《天行者》、畢飛宇的《推拿》、莫言的《蛙》。
消息一出,眾作家表示歡迎,讀者拍手叫好。“咬嚼”名作,為的是什么?目前“咬嚼”的情況如何?這樣的“咬嚼”,對凈化語言文字環境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不是“拆臺”,而是“補天”
“給茅獎作品挑毛病,不是雞蛋里挑骨頭,出作家的洋相,而是要做一個文字的美容師,讓能傳世的作品更加光彩奪目;也不是要束縛作家的語言創造,影響作家的創作情緒,恰恰相反,是為了讓作家對語言有更深切的認識,對語言規律有更自覺的把握。總之一句話,我們不是‘拆臺’,而是‘補天’。”《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說。
他告訴記者,開“咬”茅盾文學獎作品,是去年9月就定下來的,當時莫言還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所以定下這個選題,是因為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不僅是文學價值很高的作品,是中國作家的嘔心瀝血之作,花大力氣創作的,各出版社出版這類著作時往往也是花了大力氣的,有些出版社是傾全社之力,可以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應該是代表了中國圖書目前的最高水平,“咬”這樣的著作具有指標意義和示范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咬嚼”的效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而對于自己的作品成為“咬嚼”對象,作家們都表示大力支持。阿來很爽快地說:“你們‘咬’吧,歡迎,謝謝!”劉醒龍則熱情地給編輯部寄來了他的《天行者》,還表示:“我是《咬文嚼字》的忠實讀者,在我擔任總編的《芳草》雜志社,人手一本。我家里也有兩本,給孩子也定了一本。”
莫言誠懇而又坦率,說:“歡迎!到時將結果告訴我,以便再版時修改。”徐貴祥表示是《咬文嚼字》的“同行”,深知“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咬文嚼字》的工作是清除文字污染,純潔語言文字,功德無量。”
黃安靖說:“2012年我國圖書出版數量已經突破40萬大關,中國正在從出版大國邁向出版強國。但是在圖書數量迅速上升的背后,更應該關注圖書出版的質量。只有在保證圖書語言文字質量的基礎上,新聞出版才能真正做大做強,走出去的步子也才能走得更扎實。”在他看來,作為向更多人展示漢語魅力的重要橋梁,經典作品、名家名作更應該強調語言文字的運用規范,這樣的“咬嚼”也因此更有意義。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