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文化泛漫化及其民生取向
文化泛漫化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隨意瀏覽電視節目,就能看到追風、扎堆的種種“文化”:有“星光大道”的選秀文化,有“非誠勿擾”的相親文化,有“開心辭典”的益智文化,有“一槌定音”的理財文化;還有抖落家藏的鑒寶文化、結伴驢友的酷游文化、解析病理的養生文化、“雞湯”經典的“開講”文化……面對這種種“文化”,不少文化人覺得“文化”被稀釋、被邊緣、被俗常、被平庸;但換一個角度,透過“文化泛漫化”的種種現象,我們看到的是文化關注著“民生取向”。
關注“民生取向”的文化在當下的確是一種含“文”量不高的文化。因此,在“泛漫化”文化中漫游的“屌絲”往往被取樂,同樣在其中“導游”的專家也難免被“拍磚”。不過雖說一邊取樂一邊拍磚,但蕓蕓眾生在樂此不疲中“生生不息”。對于文化的泛漫化,文化人也開始出現分化——有人看到了這些“準文化”消費的市場機遇,放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而步入“著書都為稻粱謀”的俗常;有人則痛惜“精神家園”的蕭索氣象,拒絕“過把癮就死”而信守“板凳要坐十年冷”……于是,文化的俗雅之爭、文化人的棄守之論、文化大師的去從之辯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問題”。
也可以說“文化泛漫化”是這個時代的“文化問題”。“文化泛漫化”為什么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景觀?這是一個“文化問題”。“文化泛漫化”對這個時代的文化意味著什么?這也是一個“文化問題”。“文化泛漫化”的時代景觀應當如何應對?這還是一個“文化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文化問題”是時代文化建設的召喚!時代有“問題”不是時代“有問題”,文化有“問題”也不是文化“有問題”,“文化泛漫化”作為時代的“文化問題”是文化建設需要坦然面對、欣然比對、毅然答對的課題!
“文化泛漫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文化行為”的泛漫。除前述選秀、相親、益智、理財、鑒寶、酷游、養生等等,還有各種土產、特產借文化擺攤、用文化貼金、以文化牟利,由此而派生出諸如花草、水果、美食、佳釀、奇石、紅木等“文化節日”。“文化節日”毫無節制的泛漫,給人一種口味真重、心地不純的印象。但稍加分析,地域性“特色文化節”的舉辦,其實是某種為“民生”造“市場”的舉措,是“旅游+購物”文化的派生物。“節日”作為文化,大約與我國注重時令節氣的農耕文明有關;當它與市場經濟不期而遇,“節日”的時間性市場比“街區”的空間性市場顯得更有號召力。這其實也暗示出,在我們這個“實用理性”根深蒂固的國度,“民生”所在很難說不是“文化”所在。
與之相關,“文化泛漫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文化產品”的泛漫。文化產品,就其主導方面而言是精神產品,既是鐫刻文化生產者精神印記,又是滿足文化接受者精神需求的產品。而當下的許多文化產品,一方面是強化著物質形態,特別是那些能交換出貨幣價值的物質形態。因此,工藝品、書畫作品特別是所謂“大師”的作品受到追捧。另一方面是凸現出娛樂精神,如“二人轉”表演屢屢告訴觀眾是來“開心”不是來“開會”。因此,文化產品精神品格的追求顯得與貨幣價值的追求格格不入。就其文化精神而言,這類文化產品的“優質優價”已成為一種不可企及的愿景。如果說,“文化行為”的泛漫還有助于我們的文化建設關注“民生”;那“文化產品”的泛漫則在貌似對“民生”取向的迎合中放棄了“靈魂工程”的擔當。
“文化泛漫化”為什么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景觀?有許多文化學者從不同角度去加以闡述。或謂之鑒于“文化大革命”的痛楚反省,人們不希望看到“文化”與“意識形態”過于親密的接觸;或謂之遭遇“市場經濟大潮”的裹挾,書齋里擺不平書桌且文化人也耐不住清貧。“精神食糧”固然重要,但“衣食足而知榮辱”卻是最最真切的先賢遺訓,只是人們對“衣食足”的欲求從“衣食”延展到似乎永難“知足”的其他物質需求。在某些“物質”成了“硬道理”的人生追求中,懼“錢緊”而不懼“文盲”,“知足常樂”也成了“天方夜譚”;某些物欲化、躁動化、粗鄙化、冷漠化的人際關系如果還需要什么“文化”的話,大概無關于性情陶冶、格調培育和境界提升,“文化泛漫化”成為文化景觀是因為有其追捧的消費群體。
那么,“文化泛漫化”對這個時代的文化意味著什么?毫無疑問,這種文化景觀令許多有追求、有擔當、有建樹的文化人憂慮并焦灼,他們覺得泛漫化的文化代替不了嚴謹、認真的文化創造,覺得文化人對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負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在某種意義上,我倒傾向于視泛漫化的文化為文化多樣化的一個有機構成,也傾向于視其為文化轉型期的一個必要過渡。這種文化,在文化人看來可能不那么“文化”,但它可能深度關切“民生”,是大眾需求文化的一個“進階”,也是文化需求大眾的一條路徑。的確,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要用它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還要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全面繁榮。我們當然要關注人心不“古”、民生唯“實”這一現實。
應當思考如何應對“文化泛漫化”的時代景觀。既然是文化多樣化的一個有機構成和文化轉型期的必要過渡,應對“文化泛漫化”就要樹立積極的、長期的、持續的進行文化建設的理念。首先,我們還是應當把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放在文化建設的首位。作為基本文化權益,要看到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往往是民生需求的一個重要補充,不必因其相關民生需求而低估其精神追求。其次,我們應當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積極性。不應視群眾性的文化活動為“文化泛漫化”,要引導人民群眾在文化創造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第三,我們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文化建設要做到“問心無愧”,就要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在這里,核心是“無愧于人民”,是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是要把相關“民生取向”的文化建設建成真正的“靈魂工程”,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