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劇:原創之夢依然遙遠
什么時候中國也能有一部與世界經典音樂劇媲美的原創經典?——在中文版《媽媽咪呀!》和《貓》的超高人氣席卷之下,很多人在心里埋下了這樣的期待。
4月30日,作為第3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第一部首演的新作,原創音樂劇《樓蘭》收獲好評一片。這部從演員到樂隊都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組成,編導、舞美等主創均由青年藝術家擔綱的作品,被贊許為“比許多國內大制作的音樂劇要誠意和專業,讓我們看到了本土原創音樂劇的希望”。
《樓蘭》展示了年輕的創作力量,但不得不正視的是,已走過近30年歷程的中國音樂劇,原創之夢,依然遙遠。如何讓音樂劇走進大眾,進而“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唱出心中的歌”?《樓蘭》首演期間,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舉辦了“音樂劇發展論壇”,中外音樂劇研究和劇院管理的專家學者、資深從業人士就此展開討論。
原創音樂劇《樓蘭》日前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資料圖片)
不能匆匆“原創”、草草收場
一位樂評人曾感慨,中國觀眾喜歡《貓》《劇院魅影》,卻對本土音樂劇不感興趣。為什么?這位樂評人說,30年來中國音樂劇沒有產生一部真正在市場上叫得響、長演不衰的作品,我們本土制作還處在“嬰兒期”。
不僅僅是創作,中國音樂劇的市場環境、運營模式、人才儲備都還處在初級階段。在歐美,音樂劇早已形成演藝產業,擁有眾多從業者和成熟的運營規范。在亞洲,日本、韓國通過改編創作、本土化制作等方式,音樂劇產業迅速崛起,成為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之外新的世界音樂劇中心。
業界急切盼望一部能寫入經典的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誕生。而曾策劃制作《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經典音樂劇韓文版的韓國音樂劇制作人裴成赫卻給“原創熱”潑了盆涼水。他說,韓國每年上演的原創音樂劇平均有180多部,只有十分之一能得到觀眾的喜愛。急于呈現給市場,結果匆匆創作,草草收場,給韓國音樂劇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原創音樂劇,但中國目前的情況更適于培育制作團隊、培養演員。通過版權引進和制作,更多地促進共同制作,學習好的經驗和技術,培養本國的藝術家和藝術導演。邊學習、邊發展,也許才是最好的方案。”裴成赫建議。
學了就要學“全套”
事實上,用經典打開大門,在本土化的復制中培育市場,是日本、韓國音樂劇發展都走過的道路。日本四季劇團更是其中的翹楚。
日本四季劇團駐中國代表王翔淺介紹,實行“長期公演”制度是四季劇團的首要特征。從《貓》到《劇院魅影》,再到《獅子王》,四季劇團把長期公演做到了極致。從1998年至今,《獅子王》已上演15年,始終保持著90%以上的上座率。而成立60年的四季劇團,從創辦之初經歷過150人的上座低迷,到2010年全年觀眾超過300萬人次,營業收入16億元人民幣,早已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音樂劇表演團體。
王翔淺認為,四季劇團能夠實現長期公演,成功的秘訣首先在于在本土化的根基上作出了完美的復制,建立起了適合亞洲人表演和觀賞的體系。其次是有一套完美的演員體系,通過低票價、送戲下鄉等舉措培育潛在市場。
不少業內人士提出,中國音樂劇在大手筆投入“漢化”各種經典劇目之后,卻缺乏長期演出的市場支撐力,“學了卻沒學全套。”
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坦言,在引進國外優質音樂劇時,面對高昂的演出成本,單一城市的劇院難以獨立承擔海外音樂劇的演出。負擔較重,風險較大,贊助難拉,是普遍的狀況。為此,上海文化廣場提出成立“上海音樂劇巡演劇院聯盟”的倡議,希望攜手全國各城市劇院,共同促成更多音樂劇在中國的巡演。
北京北展演藝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力剛對此表示認同。他強調:“在中國,音樂劇需要巡演,二、三線城市即便虧也要做。”音樂劇是都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僅靠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傳播遠遠不夠。不斷擴大中國的市場,真正形成像百老匯巡演那樣,貫穿中國的演出運營網絡,能夠和國際演出對接,讓中國市場成為全球市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音樂劇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繁榮。
把內心的感動唱給世界
何為音樂劇?在當下的原創熱潮中,對音樂劇的認識似乎卻變得模糊,各種門類藝術的拼盤組合也常被冠以“音樂劇”之名。參與創作音樂劇《天龍八部》和《媽媽,再愛我一次》的香港音樂人金培達認為,音樂劇就是用當代的音樂來講述故事,說到底,講好故事才是關鍵,“詞曲創作是音樂劇的靈魂。音樂劇不止在營銷、運營、形式上需要國際化,更要把內心的感動帶給全世界。”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音樂劇學院院長比約·多布拉爾也認為:“一部優秀的音樂劇首先要有好的故事、題材來支撐。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未來,必須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中國的故事,來源于中國的電影和文學作品。”
而什么樣的故事適合以音樂劇的形式表現?中國音樂劇應該展示怎樣的音樂語言和時尚,體現中國風格?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從其他藝術門類尤其是文學名著中擇其精華,是音樂劇創作的一條“捷徑”。未必都要搞大制作,小而美同樣值得推崇。把中國的哲學、美學融入音樂劇的創作當中,引導一種文化思考,才能真正體現音樂劇的創作品質,這也是中國音樂劇未來的前進方向。
(編輯:偉偉)
· | “音樂劇孵化基地”北大成立 |
· | 中國音樂劇的美好時代 市場為人才培養提供土壤 |
· | 演出場次倍增 出國人才回流 中國音樂劇的美好時代 |
· | 中國音樂劇行走在路上 |
· | 為國產音樂劇搭孵化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