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雕像注定速朽
【事件】 洛陽、恩施兩地為當地企業家、高考狀元塑像惹爭議
【觀點】 公共塑像精神內里的空洞使其速成速朽,暴露出塑像者價值的空虛和文化的迷失
萊蒙托夫曾以這樣的詩句來描述“不朽”:“一座神廟,荒蕪了依然是祭壇;一座雕像,坍塌了依然是神。”然而,筆者近來卻常聞與此意趣迥然的奇事,竟有人塑成雕像而必令其“速朽”。比如河南洛陽偃師龍華歡樂園中一座“大背頭彌勒佛”被質疑實為該企業創始人肖像;又如湖北恩施來鳳某高中為考上清華的學生塑像,并在銘文中稱其為“平民教育的神話”云云。據悉,兩處雕像近日皆因民眾的呼聲和有關部門的責令而著手拆除。兩者從問世到為人所拒斥皆不到一個月,如此速朽,顯然已和雕塑藝術的旨趣南轅北轍,令人不得不追問塑像這一行為之于現代文明的意味。
古人往往以藝術想象塑成心之所向而并未在世間得見的神明,用于拜祭、禱告以求庇護、福祉,現代文明把對神明的景仰復歸于人自身,于是有偉人塑像、英雄塑像、科學家塑像、勞模塑像等。與古人“造神”相比,今人塑像更加注重凝結于藝術形象中的歷史重量與精神質素,如儒家代表孔子的塑像、抗金英雄岳飛的塑像、革命先驅孫中山的塑像等,每一尊塑像都昭示著人在當時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與此相比,洛陽、恩施兩地的塑像顯然是向古代“造神”思維的倒退,企業稱頌創始人為神佛,學校標榜升學成績為神話,抽離了身邊真實可感的人的具體性,進而塑成供人膜拜瞻仰的符號,潛臺詞是創立企業者、高分考取名校者與眾不同,這不啻為一種異化,其中甚或隱藏著一絲諂媚和炫耀,不過,在“造神”的過程中淪為“非人”的,是塑像者本身。
是否只有“圣人”、“先驅”才可塑成雕像,平名百姓如企業家、高中生就無此“殊榮”?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布魯塞爾市中心廣場附近的于連像即可為證。該雕像紀念的是比利時小童急中生智,以一泡尿澆滅侵略者的導火線,挽救整座城市及全城百姓的事跡。不難理解,塑像雖為某一具體形象的普通百姓甚至平凡孩童,而它必是一群人乃至一代人、一個民族精神同契的象征,必具廣泛的普適性,而不可能僅僅承載某幾人、某一時期的短淺訴求。反觀洛陽、恩施兩地雕像,前者懷有陳舊的“福蔭”觀樹碑立傳,后者則透著對“一朝中舉衣錦還鄉”之“科舉”模式的戀戀不舍,附著其上的是極為世俗功利的思想,精神內里的空洞為雕像的速成速朽埋下了病灶,這又恰恰說明塑像者價值的空虛和文化的迷失。
近年來公共雕塑藝術中奇聞異事頗多,有的是形態不美而為人所詬病,有的則是有失公允而引來尷尬,皆因占據公共空間而未能行使公共職能,難免礙眼又糟心。這樣的雕像縱使再多也枉然,因為任何公共藝術作品只有經得起時間檢驗與公眾認可,才能長久地佇立于人們心里,而那些出于一己之私一時之利假以公共之名的雕像,注定速朽。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