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不能總“對著空氣說話”
一名報刊編輯,打開公郵,看到這樣一封稿子:“近幾年,一些話劇在當代色調上有所迷失,有的意念大于形象,有的過度渲染傷感,有的是拿演員當僵死符號的獨角歌舞,劇作內容淺薄,思想貧乏。”編輯斟酌再三,覺得評論應該有的放矢,于是回復,請作者說明是哪些話劇、哪些作品。然而終未見答復。諸如此類針對“有的”或者“一些”來發表評論的文章十分常見,但倘若你問他是具體指“哪些”,他卻又不能或不愿回答。
這樣的評論當然是“正確”的,評論家為了避免直接點名給被批評者造成傷害,采用虛化的寫作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倘若所有的評論都采用這種空泛的說法,那就有問題了。“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離開具體作品的理論提升無異于空中樓閣。只有針對具體作品,才能說出它到底好在哪里,壞在何處,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空泛的幾個字眼就可以統統概括了的。試將前文所引稿件中的“話劇”處填入“電影”、“電視劇”、“文學作品”,是不是也完全說得通呢?這樣的做法實于療救無益,反而傷害到文藝評論本身。“正確”的命題未必是“真”命題,完全脫離具體指向,文藝評論本身很可能會變成一個偽命題。
批評不提具體對象的另一個原因,是對于讀者心理的諳熟,紅包評論沒有人樂意去讀,而一出現批評文字,首先就會讓人覺得:評論家敢于直言。結果只要是給作品抹黑的字眼句子,就像糊墻紙一樣往文章里糊,以所謂的酷評、銳評、毒評,博人眼球,不管評的是什么,先砍上一刀再說。要知道,評論家不是殺手,而是作家藝術家的良師益友,好處當然要鼓勵贊揚使更多人共享,壞處也要言辭懇切地指明,這就需要評論家真正地認真看過具體作品,才有可能做出診治,而不是空對空,對著空氣說空話。
“蘭為國香,服媚彌芬;書亦國華,玩繹方美”,評論家是作家藝術家的知音人,是諍友,不要總是“對著空氣說話”,讓讀者不明不白,讓被批評者不痛不癢。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