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收費,錢怎么用?(深閱讀·關注古城鎮收費(下))
制圖:張芳曼
記者近日在安徽歙縣、山西平遙、云南麗江等地采訪時發現,不同的古城存在不同的收費模式,游客對古城景區收費也評價不一(見本版5月1日報道《古城鎮,收費知多少?》)。這些古城收費后,錢花在了哪里?服務水平有無提高?請看記者的進一步調查。
古城為何要收費?
古城保護資金遠遠不夠,收費是為了可持續發展
安徽歙縣旅游委員會負責人表示,通過收費實現可持續發展雖不是絕對的,卻是現階段國內旅游景區發展所面臨的普遍現象。“徽州古城景區正在創建5A級景區,提升各項配套設施和管理水平需要大量資金,未來發展也需加大投入。”
該負責人介紹,徽州古城內現有古民居470余幢,對納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修繕年度計劃對象的,市、縣政府將會一次性給予補貼。近年來,政府用于古城的保護和恢復部分歷史遺存的投入資金約5億元,這還不包含其它基礎設施的投入。
據平遙縣旅游部門統計數字顯示,1996年,平遙古城門票收入為82萬元;2012年平遙的門票收入達到1.5億元,旅游綜合收入40億元。據平遙縣“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門票收入將超3億元。平遙縣委書記衛明喜向記者表示,單靠門票收入來改善和保護古城環境是遠遠不夠的,古城內3000多處傳統民居需要修復,古城周邊環境需要提升治理。
“縣里對保護古城確實是不留余力。”家住山西平遙縣城上西門街48號的裴師傅,去年從縣規劃局申請到了民居保護修繕補助。古城西大街100號四合院主人趙洪范說,自家院子有近200年的歷史了,但已是危房,再不修就壞了,“現在政府出2/3的錢幫我們修了老宅子。”據他們介紹,凡需要進行傳統民居保護修繕的產權人,都可以向縣里提出申請。
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副局長和紅陽介紹說,麗江古城維護費自2001年開始征收,目前已累計征收13億多元,但麗江投入到古城環境整治及一系列保護性建設工程項目上的資金已超過18億元,還向銀行舉債9.2億元。由于上級部門投入的保護資金依然非常有限,古城收費“實屬無奈”。
錢花到哪去了?
主要用于古城保護修復,有的用來維持基本的景區運營
4月17日,在平遙縣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新聞發布會上,衛明喜透露,2012年平遙的1.5億元門票收入,約三成返還給了各個景點用于日常開銷,另外七成全部用于古城的保護修復。
據介紹,目前古城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占了大頭。如,從2003年起,當地政府斥資3億多元,實施古城區環境整治工程,進行排污管網建設,建設免費星級廁所,實施電視線、電力線入地工程等。此外,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影響古城整體風貌的不協調建筑陸續進行了拆除、整改,重新恢復了大批傳統建筑和園林的歷史原貌。
徽州古城景區負責人介紹,2012年景區旅游綜合收入達到8.5億元,其中門票收入不到2%,只能維持最基本的景區運營。門票收入主要用于景區的日常開支,含景點的維護維修、人員工資、廣告促銷、撥付給文物主管部門的文保費、街道的文明創建費及古城保護部門的古城保護費等。
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2012年,麗江古城維護費征收突破30519萬元,同比增收3390萬元。和紅陽說,麗江古城維護費全部用于古城及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管理。例如,每年從古城維護費中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加強對東巴文化、納西古樂、民間工藝等傳統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保護、傳承;采取專項資金扶持辦法,修復名人故居院落,恢復古城茶馬古道馬幫景觀等。
服務水平有無提升?
收費后管理水平和強度加強了,但仍存在一些不如意處
“徽州古城里有一個服務特別好,不管游客有多少,每一撥都配一個免費導游。”杭州游客錢先生說,“游客們不僅少走了冤枉路,還省錢免費聽講解,非常人性化。”
在徽州古城內居住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以前沒有賣票的時候,景區的管理處于無序狀態,比較亂;開始售票之后,管理水平和強度都得到加強。”
今年36歲的熊先生從小在麗江古城光義街的老房子里長大。熊先生說,在1996年發展旅游之初,麗江古城的環境并不是那么好。開征古城維護費后,改善不少。比如電線和排污管網改造之后,環境更好了,安全隱患也減少了。整個改造工程,全部由政府出資,沒有收過居民的錢。
來自北京的游客楊先生花兩天時間游覽了平遙古城。“我感覺平遙古城景區的服務質量還可以繼續提升,例如門票收入應加強對旅游公廁和古城自行車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據了解,平遙2012年按星級標準改造、新建了31處旅游廁所,但部分游客還是反映在街巷中很難及時找到免費公廁。
古城管理如何更好?
政府定位應明確,不能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古城改造應留住原住民,避免過度商業化
對于如何繼續提升古城保護質量,麗江古城居民熊先生認為,古城的商業氣息越來越重,古老傳統的東西容易慢慢變淡,原住民也因此大量遷出。政府應當想辦法鼓勵原住民回歸古城,留住人,才能留住古城的魂。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福泉認為,古城應通過更多渠道公布古城維護費的收支明細,這其實也是很好的宣傳。同時,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主要用于留住原住民、維系古城的民俗、建立活態的社區博物館、扶持民間文化發展等。此外,在考核古城鎮和生態脆弱地區的干部時,應該與其他地區有所區別,不能只沖著GDP。
正略咨詢顧問韓劍民認為:“政府引入商業機制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保證自身定位明確清晰,不能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否則,其‘監管’和‘獲利’的雙重目的就很難明確說清楚,易引發收費質疑。”
“如今很多古跡被改造的痕跡很重,很多游客花了錢游玩后,發現沒有達到預期值,便會非常失望。”一位游客表示,收費后古城鎮的某些方面會不會因此而變味,成為一個趨向于現代化的景觀?這也是政府需要關注的問題。
據記者了解,麗江市已有規定,原住居民在古城內居住的,每人每月可領取一定的生活補貼。同時,通過采取對住房困難的居民戶優先安排公房及廉價租屋,安排古城下崗失業、社會困難人員到服務性崗位工作等便民惠民措施,使原住居民自覺承擔起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