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劇悄然興起,業界觀點對立
以戲劇的形式把相聲的精華展示出來,這種表演形式在天津演出舞臺上正成為時尚。《非誠勿搞》《那些年我們一起上過的學》《西游記之西天好聲音》等相聲劇以流行的話題和好玩的表演正在打破傳統相聲的表現方式和表演方法。這是否可以視為相聲藝術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它與小品之間有何區別?相聲劇究竟屬于曲藝范疇還是戲劇范疇?相聲界人士對記者的提問給出了大相徑庭的回答。
中國曲協相聲藝術委員會主任、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貴田認為,相聲劇首先是相聲,因為它是在相聲基礎上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元素而成。小品是話劇表演的一種練習方式,表演時注重故事情節,以“演”為主。相聲劇是相聲演員把一些戲劇改編,然后融入相聲的喜劇元素,并通過相聲特有的表述方式加以展示。相聲劇的表演可以脫離原劇,演員自己加上許多包袱,喜劇效果強,但戲劇性弱。所以兩者相比較,小品的戲劇成分要比相聲劇多一些。北京曲協副主席、著名曲藝作家崔琦則表示,從字面上來看,相聲和劇結合在一塊,既有相聲的元素也有劇的特征。但從漢語構詞邏輯來說,相聲劇中“劇”的成分或色彩要超過相聲,那么相聲劇也就應該是相聲式的劇。比如化妝相聲演員一上來還是相聲演員,而相聲劇演員一上來就是角色扮演。另外,相聲劇并不完全是相聲演員來表演的,比如早些年北京曲藝團表演的相聲劇《路燈下的寶貝》,這里面既有相聲演員,也有快板、單弦、小品演員。
“作為一種有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甚至舞臺道具背景的相聲表演,相聲劇可以視作一種新型的搞笑形式。”常貴田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相聲也不會一成不變,相聲劇的出現也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產物,這對相聲來說是一件大好事。比如說,過去相聲主要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沒有第二人稱,現在不僅發展了第一人稱,鞏固了第三人稱,而且也有了第二人稱。而中國煤礦曲協副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宋德全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說“相聲劇可以嘗試,但不宜作為重點推廣,因為那不是相聲演員的主要任務。現在很多年輕的相聲演員為了趕時尚,去自編自演一些他們眼中的相聲劇,其實戲劇表演的成分遠遠多于相聲。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但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趕時髦。如果越來越多的相聲演員把精力放在相聲劇上,對相聲藝術本身來說或許是一種傷害。”
對于相聲劇未來的發展,宋德全直言:“我對相聲劇發展前景并不看好,因為現在連好的相聲作品都很少,何談相聲劇。相聲藝術發展到現在包含了無數先輩的心血,擅自拿去貼上一個劇的名稱我很不認同。希望那些熱衷于相聲劇的年輕相聲演員在演相聲劇前,是不是先考慮一下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駕馭這種形式。”崔琦則認為,相聲劇豐富了相聲表演形式,就好比群口相聲的出現一樣,可以看做是相聲在新時代的一種新形式,相聲劇有其觀眾也有其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不過前提是要有好的內容作支撐。常貴田表示,相聲劇肯定不是相聲唯一的發展道路,相聲藝術的發展不能只靠一味地改造形式,關鍵要看內容,內容不行再好的形式也是空架子。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