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油畫作品——記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
楊飛云在創作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北京美協副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擁有這一系列頭銜的便是1954年生于內蒙古的著名油畫家楊飛云。
楊飛云很小就喜歡畫畫,由于父親業余時間也畫畫,楊飛云就常常在旁邊跟著模仿,時間長了也就受到了不少的熏陶。不過真正的學習是在“文革”以后,那時楊飛云正上初中,學校里面所有宣傳畫方面的事都派給他做,慢慢地開始接觸得比較多了,在這方面也越來越多受到鼓勵。1978年楊飛云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開始接受學院式的訓練,比較正規、全面、科學地進入了一個專業繪畫的領域,也有了做畫家做藝術家的想法。
近年來,楊飛云致力于中國油畫院在油畫創作、學術研究、展覽策劃及美術教育等多角度為中國油畫事業發揮積極作用。2008年策劃并參與創作“熱血·五月”抗震救災捐贈作品;2009年參與國家重大歷史題材項目并創作作品《宋慶齡》;2009年策劃并參與“尋源問道——中國油畫藝術邀請展”;2010年策劃并參與“回到寫生——三代油畫家寫生作品展”、“面對原典——三代油畫家臨摹作品展”;2011年起策劃“中國油畫家學術研究”系列展;作為中國寫實畫派的發起人之一,楊飛云連續數次參加中國寫實畫派展覽。出版個人油畫專著20余部,主編《尋源問道》等系列展覽相關畫冊10余部。
楊飛云及其創立的中國油畫院,學術基點定位于尊崇永恒、弘揚經典,以承載和發展真、善、美為價值核心的大道藝術為己任,以審美作為藝術追求的永恒核心。尊崇這一宗旨,楊飛云及其同仁們注重研究古典藝術精神的產生根源與文化意義,總結古典文化作為人類主要文化成果的豐富表達經驗與社會意義,為從中產生新的當代藝術做好準備,并鼓勵探索新的藝術實踐道路;注重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與方式,介入中國社會實踐,挖掘社會中人的存在與意義,以優秀的東西方人文文化成就為基準,創作有中國現實精神與審美風范的油畫藝術,推動社會的進步。在楊飛云的帶領下,中國油畫院在從事學術研究、藝術創作、教學及交流等實踐中,注重研究東方藝術的語言特征和西方藝術的語言特征,在深入中國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促進東西方表達方式的高水平融合。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以載道”的優秀理念,強調創作具有社會責任感、對公眾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藝術,為提高整個國民的文化素質做積極準備與實踐。深入研究西方油畫造型語言體系,注重研究借鑒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的經典藝術精神及其優秀成果,崇尚永恒、和諧、理性的藝術法則,致力于對傳統的繼承、對自然的體驗、對生命的感悟這個共性課題的深入探索,追求純正的藝術審美原則和價值標準,正本清源,在多元互補的文化格局中,尋找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表現途徑,創作出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真誠民族情感的高品質藝術作品,推動中國油畫事業健康發展。
(編輯:偉偉)
· | 藝術家網上暢談中國夢 |
· | 82位專家受聘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導師 |
· | 藝研院為四川捐贈愛心書畫 |
· | “時代影像”攝影展將辦 |
· | 曲藝傳承 人才為本 名師高徒 示范帶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