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國力量圓中國夢
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滴水映日,中國夢聚集了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和希望;聚沙成塔,中國夢亦需要匯聚起十三億人的磅礴力量。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正是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歷史;中國改革披沙揀金的過程,亦是中國百姓夢想成真的過程。每一個宏大的社會建設的完成,都與國民的福祉、個人的幸福相對應:義務教育城鄉全覆蓋,讓“大眼睛”的故事沉潛為一代人的記憶;公共衛生監督預警系統的完善,讓“非典”的記憶成了社會標本。一位從校園走向社會的大學生,肯定會對《就業促進法》記憶深刻;一位孤寡的農村老人,可能會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那一年記憶猶新。中國經濟社會日臻繁榮發達、中國社會建制日臻公平公正,則國民生活日臻美好富足。
誠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中國夢意味著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無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改革政治體制,無論“文化強國”還是“美麗中國”,其最終旨歸都是人民的幸福、人民的尊嚴。
中國夢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也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不僅是中央領導集體的承諾,也應成為每個中國人的自警自勵;“實干興邦,空談誤國”,不僅是對政府工作的警示,也應為每個普通人所常記常念。“美麗中國”需要每一個人的環保自律,“文化強國”要靠每一個人的文化自覺,“兩個翻番”、“三個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同樣意味著全體社會成員立足本職、勤勉奉獻。“中國”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它是我們每個人腳下的大地和頭頂的天空、生活的街巷和摯愛的親朋、呼吸的空氣和跳動的脈搏,是每一個老人的記憶和每一個孩子的未來。因此,托舉“中國夢”,是包括你我在內的十三億人的責任,需要十三億人的關注和力量。
中國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于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就歷史方位而言,“中國夢”雖然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幾代人的前仆后繼,但已經離我們如此接近,如此真實可感。它關乎千秋家國,也關乎百姓民生,它不遺漏每一個小小心愿,也離不開每一份點滴貢獻。為此,我們當記取總書記的勉勵,不忘唯有中國力量才能圓中國夢。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