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文化強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提升之路
核心閱讀
●實踐證明,政府包辦公共文化服務,是服務方式單一、效率低下、活力不足的主因。
●如何防止政府提供的文化產品與公眾需求不匹配,變公眾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需要解決的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有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公共文化產品總量偏少、質量不高、產品供給能力不強、產品提供渠道單一等問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仍待提升。
樹立文化民生理念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首先要樹立文化民生理念。民生分為生存性民生和發展性民生。生存性民生是指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滿足,發展性民主是指滿足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公平正義、提高生活品質等需求。當前,我國處在由生存性民生向發展性民生過渡時期。2012年,我國人均GDP為61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人民群眾生活需求已經由生存型、溫飽型向精神型、享受型轉變。讀書、看報、上網、聽廣播、看電視、參加社區文化活動等精神文化生活由原來的生活調味品,變為不可或缺的“一日三餐”,成為民生的重要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正是順應上述變化提出來的。現階段,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著眼于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把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確定為聽廣播、讀書看報、看電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內容,這符合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也兼顧財力所及,確保公共文化建設能落到實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落腳點是提高人民文化素質,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公共文化服務通過完善文化設施,為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搭建平臺,起到普及知識、陶冶性情、豐富生活、增加活力,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功能,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文化設施服務效能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建設存在著一個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公共文化設施短缺問題仍很突出。以博物館為例,我國博物館數量為3400座,美國博物館數量為17500座,我國博物館數量僅為美國的1/5。我國目前公共圖書館書籍人均不到0.5冊,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建議性標準是人均1.5到2.5冊,差距還很大。另一方面,我國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率不高、閑置現象嚴重。據某研究機構對我國一個中部省份的調查,該省鄉鎮綜合文化站日均服務超過3人次以上的僅占1/3,平均不到1人次的占1/3。
解決上述矛盾,除了要繼續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更重要的是提高服務效能。我國中心城市與美國中心城市公共文化設施數量差不多。以公共圖書館為例,紐約公共圖書館為214個,上海為245個,但服務效能卻相差甚遠,紐約公共圖書館持卡人數占城市總人口的64.7%,上海僅占4.6%。
提高服務效能,必須堅持群眾至上,服務為本。2008年新落成的杭州新圖書館轉變思路,把服務手段轉變為群眾自助式,把服務的內容擴大至音樂欣賞、展覽展示、沙龍講座、娛樂演出等,把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社區、村落,效能大大提升。固定讀者量是建館50年來總和的5倍,平均每天6000多人次,雙休日過萬。
提高服務效能需要整合資源。實行總分館制就是近些年整合圖書館系統內資源的成功探索。蘇州市不僅在市區內實行總分館制,還將總分館的做法推廣到整個蘇州地區,構建由市區和縣(市)兩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構成的資源共享。
不僅要整合文化系統內部資源,還要整合全社會文化資源。目前,青少年文化宮、工人文化宮、文化廣場、公園、黨政機關、企業單位內部文化設施等,都由所屬單位分頭管理,各自為陣,設施閑置現象十分普遍,迫切需要統籌規劃。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責,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實踐證明,由國家和文化事業單位包辦公共文化服務,是服務方式單一、效率低下、活力不足的主因。要調動全社會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的新格局。
實際上,社會參與已經成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2003年在北京創辦的科教圖書館,被稱為中國首家民辦圖書館。目前該圖書館已在10個省市建立了25家加盟館。寧波市采取國助民辦、民企民辦、合作聯辦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已有30多家,占全市博物館數量的三成。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是鼓勵社會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關節點。甘肅把市場運作和公共服務結合起來,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組建農村電影院線。通過競標脫穎而出的民營電影企業蘭州金利文化娛樂有限責任公司,牽頭組建了飛天院線公司。該公司在確保公益放映場次全面落實的同時,積極探索市場運營機制,體現了“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購買,農民受惠”的思路。
引入“文化治理”理念
朝陽區文化館在建設社區文化中心——垡頭文化中心的過程中,引入了“文化治理”的理念,提出了“公共空間”、“社區營造”和“文化居民委員會自治化管理”等概念,其特點是由該社區居民自由組建、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是引導居民參與公共文化事務的一次有益嘗試。
如何防止政府提供的文化產品與公眾需求不匹配,變公眾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需要解決的問題。“文化治理”正是適應這一要求提出來的。“文化治理”強調人民文化參與的重要性,大大拓展了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內涵,主張政府、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專家、公民之間是平等合作的關系,倡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公共文化事務管理,強調政府要通過與社會各方溝通、互動,共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編輯:偉偉)
·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
· | 文化強國建設應克服盲目性 |
· | 文化強國成時代強音 |
· | 掌握文化產業“數據話語權” |
· | 黨的十八大強調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