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文化產業“數據話語權”
核心提示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它需要我們盡快建立文化產業指標體系,促進產業發展的科學性,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并為合理制定宏觀政策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供重要支撐。
沒有尺度,產業發展會失去科學性
馬克思說,動物只知道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來生產,而人則能夠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這是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對于尺度的建立、掌握與運用是區別人與動物的重要標準。同理,尺度也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標準。建立尺度就是建立標準,建立尺度就是建立規范,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尺度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沒有尺度,社會發展就是無序的。
文化產業發展也是如此。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深刻的文明轉型和文化大變動時期。追求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和財富目標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我們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依賴文化資源優勢,渴望把資源優勢轉變成文化產業優勢。通過文化產業發展轉變資源消耗性和環境污染性的發展方式,這沒有錯。但是文化產業發展也有一個發展方式和增長方式問題。文化產業發展不能以消耗文化資源和制造文化污染為代價,而是應該以文化資源積累和文化空氣的含氧量為價值取向。這就需要建立標準,建立文化產業發展指標體系,并且以這個體系建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這應當是“生態文明”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中國指數。沒有文化產業發展的“生態文明指數”,就無法實現“五位一體”中的文化強國目標。國際社會已經建立了許多這樣的發展指數,通過編制發展指數推進國家治理的“善治化”,正在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編制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實現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善治”和中國文化發展的“善治”,不僅可以為國家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文化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還可以為我國文化產業進一步參與國際文化戰略競爭,搶占文化戰略制高點和建立話語權奠定基礎。
指數的背后是標準。誰控制了標準,誰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借助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編制和建立來引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目標、路徑和政策選擇,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水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戰略需求。
數據和標準是一種“話語權”
數據和指標正在成為不同國家和國家集團戰略博弈的戰場和工具。當今世界絕大多數的數據和指標都被歐美大國及其國家集團控制,由此而發布的各種統計數據、評級指標,已經成為國家間爭奪發展空間和全球戰略資源的最主要手段。匯率指標、碳排放指標、信用評級指標等,甚至農產品單產數據指標,已經不是一般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工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影響和決定了某個行業發展的生死存亡。
經濟上如此,文化上也是如此。由于迄今為止我國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學完整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數據體系、指標評價體系以及發布體系,從而使得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整體上處在一個“數據話語權”的缺失時期。“數據話語權”的缺失不僅反映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盲目性,而且也使得我國文化產業在結構調整和發展戰略方向選擇上,處在嚴重的易受人誤導的非安全狀況之中。統計數據的缺失、統計口徑的不一、統計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片面的政績考核指標,不僅嚴重地扭曲了我國文化產業數據統計,而且還由于這種嚴重扭曲了的數據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決策依據,因而使之成為構成我國文化產業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動因,也是建設文化強國戰略規劃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一個沒有文化產業統計數據的地方,或者文化產業統計數據不全的地方,會有文化競爭力嗎?我們常常很在乎自己在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序列中的排行位置,更在乎我們在世界文化競爭力中所處的位置。那么,我們為什么又不重視對自己文化產業發展數據的及時統計和公布呢?
發展指數是文化治理的重要組成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國家文化治理時代。建設文化強國偉大目標的提出,是這一偉大時代開始的標志。發展文化產業是在中國社會發展進入到一個全面變革和轉型的大變革時期提出來的,是為克服和解決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轉型過程中遭遇到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的過程中提出來的。也就是說,發展文化產業的國家戰略決策是為一系列國家戰略需求服務提出來的,是為克服與解決國家危機提出來的,建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國家文化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了一個從不提文化產業到肯定文化產業,再到大力發展和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演變過程。這不僅是國家對文化產業態度與認識及其政策的一般性演變,而且是國家治理觀和國家文化治理觀的一次深刻變革。
不提文化產業是著眼于國家文化安全的需求意志,提出發展文化產業還是著眼于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需求,但是,問題的性質已經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國家文化安全的環境和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造成的全球市場一體化,不僅改變了全球物質商品生產與流通的生態格局,而且也改變了全球文化商品生產與流通的生態格局。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文化生產手段和傳播手段的現代化,使得原有的封閉式的文化商品生產、流通與消費不再可能,文化生產與傳播手段的變革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必須完成的革命。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國際文化戰略和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的文化產業,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成為深刻的全球化的文化治理革命。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巨量的財富增值的時候,也造成了資源和環境持續惡化的全球危機。可持續發展命題的提出具有普遍意義,凸顯了人類社會普遍的關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尋求人類社會新的文明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文化產業被認為是最能體現這一價值追求的實現方式。于是,文化產業在社會發展的層面上和全球化治理的層面上,成為克服和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手段,英國提出發展并實施“創意產業戰略”、新加坡提出“文藝復興新加坡戰略”、日本和韓國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歐盟發布“歐盟文化戰略”等等。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理應成為這一文化治理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
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數據”支撐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是中國文化產業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和研究范疇。然而,包括數據的收集、指標的建立、分析框架的選擇等在內的研究極其困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的建立和發布僅是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深入探析的開始,無論是支撐指數的理論、指標體系的構建,還是指標體系測評方法的流程,均有許多尚待改進和進一步思考的空間。”尤其是關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指數”這一概念和范疇的學理性研究,嚴格意義上說還只是完成了一個命題的提出,要想完整實現這個目標,還有許多深入的研究工作需要中國文化產業學術界去共同完成。
世界正在步入“大數據”時代。建設文化強國需要“大數據”的支撐。“大數據”是影響未來戰略發展的話語形式。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成為未來發展的規則制定者和規則改變者。希望中國文化產業學術界和中國文化產業統計部門一道,為共同建立中國文化產業“數據話語權”而奮斗。
(編輯:偉偉)
· |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
· | 文化強國建設應克服盲目性 |
· | 建設文化強國:公共文化服務的提升之路 |
· | 文化強國成時代強音 |
· | 黨的十八大強調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