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文化教育:傳承民族血脈
文化改革
“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各級政府效能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委員
損害國有文物案納入公益訴訟
伴隨著城市開發和城鎮化進程,不可移動文物遭受破壞和損毀的事件時有發生。近30年來,有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其中一半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根據文物保護法,通過民事訴訟,一則可要求責任人恢復文物原狀或為損害文物支付相應經濟賠償;二則法院判決有司法保障,更易執行。相比行政處罰最高限額僅50萬元,民事訴訟懲治文物違法行為更利于文物保護。國有文物屬于社會公共利益范疇,損害國有文物應當適用公益訴訟,如果當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能夠作為民事訴訟主體,對國有文物損害案件依法訴訟,將大大提升文物安全保障力度。建議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出臺具體司法解釋,明確將損害國有文物案納入公益訴訟受案范圍,各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等可作為本行政區域內損害國有文物案的訴訟主體,拓展維權途徑。
(記者 王 玨)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委員
保護“20世紀遺產”
“20世紀遺產”是指誕生于1900至1999年間的文化遺產,當前,社會對其普遍缺少保護意識,越來越多的遺產在城市建設和生產生活中被毀。在受法律保護的文化遺產中,“20世紀遺產”所占比例又很小。如果我們一方面為填補古代某一時期考古空白而孜孜以求,另一方面卻忽視身邊這些同樣會在未來綻放異彩的遺產,使它們因疏于保護而遭到損毀,就會給后世留下與我們同樣的遺憾。建議國家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文物主管部門發布通知,要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注重加強“20世紀遺產”保護;加強“20世紀遺產”保護研究,明確界定保護范圍及保護方法,將保護“20世紀遺產”上升到理論及法規政策層面。
(記者 王 玨)
香港聯合出版集團陳萬雄委員
文化走出去
迎來最佳時機
在海外盼望中國文化走出去幾十年了。應該說,目前是中國近百年來文化走出去的最佳時機。但是,與產品、企業走出去不同,文化是活的,相比經濟影響、軍事影響、政治影響,一個國家的文化產生世界影響是最難的。文化走出去,我們要努力,但不能期望短期之內見到顯著成效,更不可操之過急。
文化走出去,最忌一廂情愿。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現在“知彼”的任務,依然艱巨。雖然“西學東漸”已有較長歷史,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外國社會心理、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了解,生產出符合外國人心理需求的文化產品。
(記者 尹世昌)
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建中委員
制定民辦博物館促進法
2010年,《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就提出“明確民辦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規定,阻礙了民辦博物館的發展。建議盡快制定民辦博物館促進法,鼓勵社會組織、法人和公民創立民辦博物館,民辦博物館享有與國有博物館同樣的權益并承擔相應責任;民辦博物館有權依法通過文物征集、拍賣、購買等取得藏品;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之間可以合法交流、借展藏品;民辦博物館之間可以合法交流、交換、調撥藏品;在職稱評審、科研項目申報等方面,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享受同等待遇。
(記者 王比學 熊 建)
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代表
不能缺少文化夢
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也給企業帶來很大變化,最主要的是觀念轉變了、能力提高了、技術多元了、載體豐富了,更適應和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中國夢”,不能缺少“文化夢”。文化承載著國家的夢想和精神,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可實現公益性事業與經營性產業的雙輪驅動。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強國家軟實力,讓文化產業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方面。實現“文化夢”還需發揮各方面的創作活力,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建議推動各類資本參與投資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記者 何 聰 朱 磊)
公益性文化
“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馮鞏委員
滿足真實情感需求
農民從“鄉”到“城”,不僅是以“城”化人的過程,更是以“文”化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農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文化認同上都有交流、碰撞,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廣闊創作空間。建議在城鎮化建設的政策中增加鼓勵支持文藝工作者投身城鎮化進程、創作更多優秀作品的內容,以便更好地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工作者應在城鎮化進程的火熱生活中體驗、發現、挖掘人民群眾真實的情感和需求,創作出更多反映偉大時代、群眾生活、人民對未來美好向往的文藝作品。
(記者 潘 躍)
遼寧葫蘆島市市長都本偉代表
文化創意產業是轉型的鑰匙
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鏈條的最高端,不僅好看,而且好吃。經濟發展要從速度和數量轉向質量和效益,就靠科技創新、文化創意。葫蘆島是個典型的重工業基地,轉型不能立足于修修補補,必須尋找新興業態,文化創意產業是最佳選擇。
當然,文化創意不能想當然。葫蘆島有127項文物保護單位、40公里罕見的優質沙質海灘和獨特的溫泉資源,這些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土壤。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根本在創意人才的培養和創新環境的營造。地方政府要通過涵養創意人才、創意峰會、創意設計、文化軟件以及文化信息服務等方式,提升文化創造力和競爭力。
(記者 何 勇 朱 虹)
山東英才學院董事長楊文委員
人才是文化的核心
建設文化強國,人才是動力所在。要進一步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改善文化產業人才發展環境。建議將文化產業作為一級學科開設,緊密結合文化產業人才市場的需求進行學科教學管理規劃,形成一支相對專業并擁有系統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在解決歷史負擔、加大文化投入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政策,形成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環境,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培養吸納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為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記者 卞民德)
無錫靈山集團董事長吳國平代表
旅游文化要有創意
優秀的文化經典產品,應是文化、創意與科技相結合的復合模式,旅游正是文化產品展示的最好平臺之一。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已經不能是簡單人工模仿復制,必須要追求文化創意。上世紀90年代,全國掀起一股“主題園區熱”,有的曇花一現,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優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創意。一個文化產品一定要有好的文化創意,才能有足夠大的文化內涵和蘊藏,才可以做得成功。如無錫靈山景區迅速發展的原因,既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現代技術和產業化模式的介入,而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在于文化再造和文化創意。
(記者 王偉健)
教育優先
“繼續推進教育優先發展。目前我國年度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已經超過2萬億元,今后還要繼續增加,必須把這些錢用好,讓人民滿意。”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江蘇大學校長袁壽其代表
加大研究生資助力度
這幾年,很多有意深造且具一定學術潛力的學生由于家庭不富裕、研究生補助較低,不得已匆匆踏上工作崗位,還有一些到獎學金更高的國外深造,造成人才流失。在國家取消公費研究生后,這一問題將更加凸顯。在渴求創新型人才的階段,建議加大對研究生的資助力度,如根據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人均消費支出水平,確定相應的資助標準;完善研究生教育“獎、助、補、免”等多元資助體系,確保不讓一名優秀學生因經濟困難放棄深造;將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覆蓋面從在校生總數的5%提高到20%—30%。
(記者 姚雪青)
云南省教育廳廳長何金平代表
為農村留住好老師
要實現教育公平,必須均衡配置資源。如果農村沒有好老師,教育均衡就不可能實現。目前,云南教師待遇城鄉差別較大,農村老師職稱晉級機會少,生活和工作條件也相對較差,導致許多農村老師流向集鎮或城市,甚至被迫改行。
因此,必須繼續較大幅度地提高西部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邊遠山區教師的待遇,通過加強國培計劃、增加崗位職稱設置、加大周轉房建設力度、提高工資待遇等方式,真正把更多教育資源向基層農村傾斜。同時,還要通過加快農村學校信息化建設來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村學生能與城里孩子同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記者 胡洪江)
西安電子科大校長鄭曉靜委員
優先發展西部教育
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首先要優先發展西部教育。建議將我國教育經費增量優先用于促進西部教育發展,將西部學校的生均撥款經費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20%,調動和鼓勵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的積極性。實踐證明,設立專項的初衷很好,但往往是即使體現了對西部的傾斜,西部高校實際得到的還是少,差距仍在不斷加大。建議對西部教育給予更大支持力度,經費用于內涵式發展、師資隊伍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改革試點等。
(記者 董洪亮)
綜合改革
“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切實解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代表
扭轉高教
大而不強局面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這是來之不易的巨大成就。但我國能夠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校并不多,高等教育大而不強的問題凸顯。建議盡快建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國家標準,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引導高校把工作重心轉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人才培養、為出名師大師營造寬松有利的環境。同時,高校也應當有所作為,不能一味貪求大而全,要彰顯比較優勢,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質量,注重培育學生的自主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精神;優化師資,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師資隊伍;提升協同創新能力,主動適應國家戰略需求,通過打破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實現深度合作,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創新人才的培養,帶動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提高。
(記者 歐陽潔 付 文)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院長秦和委員
教改需協同聯動
現在,社會仿佛得了教育“焦慮癥”:學生學得不愉快,教師教得很辛苦,許多家長惶惶不知所措,用人單位抱怨找不到適當人才。我國教育怎么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主義大行其道,內涵發展不足,教育改革缺乏協同聯動,許多改革僅局限于教育內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導致很多問題難以根治。建議重視立德樹人,更加重視教育質量;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強部門協同、上下銜接,形成改革合力,避免互相掣肘;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現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發揮資源配置的導向、調控作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建立高效、廉潔的公共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堅決實行從嚴治教,加強師德、學風教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并建立健全教育經費監管制度。
(記者 袁新文)
福建省工商聯副主席林騰蛟代表
落實民辦大學教師社保待遇
當前民辦高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的不完善,已經影響到我國高水平民辦大學的建設,必須直面并盡快解決。
目前,我國公辦高校執行的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而民辦高校絕大多數執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于兩種制度的不同,民辦高校教師退休后待遇與公辦高校教師存在1倍以上的差距,“同工不同酬”現象已嚴重影響民辦高校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建議教育部深入調研民辦高校教師社保待遇問題,盡快出臺民辦高校教師社保管理辦法,落實民辦高校教師和公辦高校教師享有同等保障。
(記者 趙婀娜)
青海海北州州委書記尼瑪卓瑪代表
從娃娃“學話”抓起
西部民族地區發展滯后,有經濟基礎薄弱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落后。當前,青海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國水平,民族地區更低。一些地方少數民族語言環境單一,娃娃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學習漢語受到很多局限。除此之外,西部民族地區學齡前教育比較薄弱,海北州在園幼兒7000名,在編幼兒教師僅137名、保育員僅37人,幼兒園只能覆蓋64%的行政村,許多娃娃處于“放養”狀態。希望國家從政策等層面進行扶持,讓更多民族地區的娃娃及時接受學前教育;在青海等西部民族地區試點,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確保經費,抓實抓細。為民族地區培養更多優秀的建設人才,也是為了民族團結的千秋大計。
(記者 張志鋒 于 洋)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董事長李光宇代表
支持一批民辦高校“先強起來”
民辦教育更少有束縛、更容易創新,這是體制上的優勢。建議國家在民辦高校中建立類似于“985”、“211”這樣的工程,支持一批民辦高校“先強起來”,支持他們成為辦學特色鮮明、專業優勢突出的大學。
第一,解決民辦高校教師的養老保險問題,使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的教師都能領到同樣的退休金。現在公辦高校教師按事業編制甚至是公務員待遇退休,民辦高校的教師按企業標準,雙方的退休金差距很大。第二,民辦學校在支出時是“自支”,但在收入時卻不能“自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制定收費政策時,給予民辦學校一定的收費自主權。第三,建議允許民辦學校在招生、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學校管理上,在教育主管部門的主導下“先行先試”,做中國高教改革的“實驗區”。
(記者 沈小根)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委員
居住地報考
緩解三方壓力
中考、高考報名社會化,是說畢業學生到居住地報名,這樣就不再以學校為單位來統計學生的成績、升學情況。這將緩解三方壓力:第一,使學校辦學行為更規范。學校的壓力減輕后,理應開齊、開足各種課程,辦適應學生發展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課程總量,使學生有充足的睡眠和體育活動時間。第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生源大戰,多年來的“奧數熱”也有望逐步降溫。第三,緩解教師壓力,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教育的藝術說到底,是師生相處的藝術,為什么我們今天的教育失去了對學生的寬容和耐心呢?我想這跟老師、學生承受了巨大的分數壓力、考試壓力有很大關系。教師壓力緩解后,就會有更多思考空間去鉆研教育的藝術。
(記者 董洪亮)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委員
培養學生交際能力
香港理工大學有很多來自內地的大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優異,但比較喜歡“抱團”,在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交流上有待加強。建議內地的中學除了教好課堂知識,還應該教育學生,在心態上要更加包容開放,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希望學校給學生更多空間,參加各種興趣項目,發掘和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個人興趣和取得優異的成績,兩者是并行不悖的。我相信,內地的學生有同時做好兩方面的能力。
(記者 尹世昌)
(本版圖表由宋嵩、徐默制作)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