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界代表委員之聲
給孩子提供“原生態”的成長環境
吳正憲代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數學教研室主任)
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面臨沉重的課業負擔,每天寫作業都要到半夜,周末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藝術課,連玩耍、淘氣的時間都沒有。要切實減輕孩子們的課業負擔,給他們提供“原生態”的成長環境,哪怕是每天讓他們多睡半個小時也好;為他們提供既“有營養”又“好吃”的教育內容,讓他們真正發自內心地愛學、樂學。(本報記者 殷泓)
穩健推進全民健身計劃
李國平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
我國現在需要穩健推進全民健身計劃。近來,發生了幾起學生在運動時猝死的事件,令不少人對運動產生了誤解。其實,如果做到事前預防,就可以避免意外傷害的發生。教會大家科學運動不僅是體育界和教育界的責任,醫療部門也要介入,可在重大賽事之前對參賽人員進行體檢,防患于未然。
(本報記者 靳曉燕)
構建重大疾病預防服務體系
吳以嶺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近年來,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這就需要制定宏觀的健康公共政策,構建針對重大疾病的預防性服務體系。體系的建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特別重視心理衛生和科學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飲食結構。二是對高風險人群采取早期防治措施,從源頭上降低重大疾病的發病率。(本報記者 張蕾)
創新理念培養高端科技人才
楊震代表(黑龍江大學黨委書記)
傳統的教育體制和培養模式很難培養出高端科技人才,必須創新培養理念。首先,要把基礎文明教育、修身成才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使其德才兼備;其次,在給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形成科學的理念;最后,要把社會鍛煉、社會調查納入整個教學體制中,培養學生的心智養成。 (本報記者 溫源 本報通訊員 朱偉華)
加大殘疾人文化建設力度
王書平委員(畫家、天津美協副主席)
目前,在我國廣大城鎮和農村地區,殘疾人文化建設水平與殘疾人的愿望之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他們希望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質量能進一步提升,希望加強對殘疾人,特別是農村殘疾人文化活動的組織、推動和指導。對此,我認為有關部門要全面加大殘疾人文化建設的力度,讓殘疾人能夠就近、方便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本報記者 郭俊鋒)
著重培養貧困地區優秀師資力量
符躍蘭代表(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
提高我國貧困地區的教學質量,既要完善硬件設施建設,也要培養優秀的師資力量。國家有關部門要有計劃地安排重點師范大學的學生到貧困地區學校任教;分配重點大學的大學生時,要多一些名額給貧困地區學校。同時,國家重點院校要幫助培訓和培養貧困地區有潛力的中青年教師,進一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本報記者 溫源)
重視城鎮污泥處理
何悅委員(天津大學文法學院教授)
污泥如果處置不當,極易造成二次污染。截至2010年底,全國城鎮污水處理量為343億立方米,相當于一個三峽水庫總庫容。而這座“水庫”每年吐出的“脫水污泥”近2200萬噸,其中80%污泥未得到處理。建議有關部門盡快立法,鼓勵各地采用節能減排的處理技術,實現污泥排放的減量、穩定和無害,發展循環經濟。(本報記者 靳曉燕)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