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戲不等于歷史劇
近日,著名歷史學者毛佩琦在向媒體談及對歷史劇的看法時稱:“穿著古裝的劇可能是歷史劇,也可能僅僅是古裝戲。古裝戲不等于歷史劇。”這引起了筆者的深思。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一百多集的《隋唐英雄》和六十多集的《隋唐演義》輪番占領熒屏,很多觀眾在網絡社區興致勃勃地貼圖對比兩劇對秦瓊等英雄形象的塑造,是蒲巴甲演得好,還是嚴寬演得好,討論看似圍繞歷史中的人物展開,但其實與歷史并無多大關系,更多的是對服飾妝容的品頭論足和對偶像明星的偏愛追捧。可見有些冠以“歷史”、“傳奇”、“史詩”之名的影視劇,并未給觀眾以面向歷史的思考向度,很可能只是毛佩琦所說的古裝戲而已。那么,歷史劇是如何淪為古裝戲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深厚的史傳傳統,創作者在述寫歷史時,都離不開精當的藝術加工和自身對歷史的思考。《史記》《三國演義》等經典名著自不必說,上世紀90年代,以二月河創作的“清帝三部曲”為代表的歷史小說,或本于歷史研究的最新突破,或基于作者對歷史人物的獨到見解,作品中的故事無不蕩氣回腸,人物莫不深入人心,曾為銀幕和熒屏提供不少優良的改編藍本。這樣一種需要文史兼修、富于探索精神的創作類型,卻在大眾文化裹挾著戲說、解構的泥沙沖決而來之時,漸漸被邊緣化。
今天的影視劇傳播節奏快、制作周期短,耳熟能詳的歷史題材正在被透支使用。據筆者保守估計,赤壁之戰、楚漢之爭、玄武門之變在近幾年來都至少有三四個版本的影視劇反復演繹。隨著時代的變遷,劇中呈現的歷史觀、人物評價未見得有什么創新,倒是衣裝越發光鮮,演員越發養眼。同時,歷史題材也在被入侵和瓜分,但凡戰爭都少不了爾虞我詐,于是加入諜戰元素;但凡英雄都少不了紅顏知己,于是加入言情元素;還有穿越、武俠、宮斗等不一而足。加入過多流行、娛樂元素的歷史劇,其設定歷史背景的意義就變得可疑起來。
編劇導演熱衷于從歷史中取材,甚至不惜蹈襲前人,往往是因為歷史事件故事框架完整、人物關系復雜、情節跌宕起伏、有悠久而廣泛的民間認同,因而易于獲得觀眾期待,可以說是天然的好劇本,在改編上省了不少功夫,所以常常不假思索亦步亦趨敷衍成篇,即使略有改動也皆是在狗血、獵奇上下功夫,使歷史題材影視劇淪為俊男美女穿著古裝擺放于名為某朝的舞臺上的大型COSPLAY,這樣的作品難免令觀眾僅僅滿足于看看這一版的某英雄、某帝王是誰演的,品評一番樣貌服飾、挑幾處硬傷后便揚長而去。
古裝戲作為大眾文化產品的一種類型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香港TVB古裝劇,截取一段歷史,虛構一個故事,從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出發,為現代社會中摸爬滾打的觀眾提供一面自我觀望的鏡像,主題可以仍是“做人呢,最要緊的是開心”這種放之古今而皆準的慰藉之詞。歷史劇就應該專注于對歷史的藝術性讀解與闡釋,致力于引導觀眾跳出一己的喜怒哀樂,回望歷史以洞見未來,敬畏歷史并反思傳統、觀照當代,從而貫通我們幾千年的文化之脈,這一訴求本身拒斥著大眾文化產品的機械復制和短平快的生產模式。以此觀之,現下足以稱得上歷史劇的作品實在是少之又少,我們不希望未來的銀幕和熒屏只剩下衣裝華麗眼神空洞的古裝傀儡,還請一些所謂的“歷史劇”勿負歷史之名。
(編輯:偉偉)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
· | 拍歷史劇豈能不尊重我們的祖先 |
· | 歷史劇創作要有正氣 |
· | 歷史劇的古史與今情 |
· | “歷史題材劇”到底怎么了?請別糟蹋歷史 |
· | 李玉剛執導音樂歷史劇《小喬》 將分飾大喬小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