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批評,別再自說自話
漫畫 徐鵬飛
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的市場化、 產業化進程,在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商業大片的沖擊挑戰之下,在社會文化語境和大眾審美復雜轉型之際,不僅中國電影創作生產的格局發生了變化,電影批評的格局也日益多元,呈現“眾聲喧嘩”的狀態。
行業內的、媒體界的、學院里的,不同群體、不同層次、不同立場的電影批評都可以有潛力和空間,都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對電影創作與觀眾欣賞產生影響,關鍵在于找準自身的“支點”,在立足各自疆域的基礎上對流互補。遺憾的是,現在的電影批評在眾聲喧嘩之下,多的是自說自話,少的是對話與溝通。
比如,在新觀念、新方法和大學電影教育研究的推動下,專業電影批評提供了更有闡釋力的理論范式和批評模式,但也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理論化、學術化、學科化傾向,把形象生動、感性多彩的電影評論硬生生地變成高深莫測、枯燥乏味的理論演繹場,使得專業性的電影批評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種內循環的知識生產活動,沒有刺激,因而沒有活力。
要想在眾聲喧嘩的原生態的基礎上,構建有效的電影批評體系,需要我們對不同的電影批評理性對待,合理統籌。首先是要繼續深化專業電影批評、本體電影批評。不管電影的社會文化語境及電影批評形態、格局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專業電影批評、本體電影批評仍然是推動電影藝術進步、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力量,更是長遠的、戰略性的力量。電影批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離開電影本體,更不能蔑視電影本體。畢竟,沒有對電影本體的專業化理解,就不可能產生有深度、有說服力的電影批評。因此,電影批評首先要在專業層面堅守自己的職業身份、職業眼光與職業意識。職業化、專業化的批評家要在眾聲喧嘩中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表達,規范大眾文化,維護電影批評自身的尊嚴和使命。
其次,要鼓勵大眾化的電影批評。這些年的電影批評,表現出從精英文化立場向大眾文化立場的轉變趨勢。電影批評在一段時間里之所以受到大眾的冷落,首先就在于電影批評的立場發生了問題。很多批評對于一部電影在市場上的反響、是否受觀眾的歡迎以及觀眾對一部影片的直接感受,完全是視而不見、置若罔聞,自說自話寫出來的批評也就必然會遭到觀眾的冷遇乃至蔑視。電影批評只有回到對于影片文本的深入、細致、準確的讀解中,才能有效影響和引導觀眾的鑒賞和消費,才能更深入地介入創作實踐。
再次,作為當下批評形態演變的代表——網絡批評,需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和必要的引導。博客、播客、手機報等各種網絡載體上的電影批評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作為新興力量已經和正在改變我們看電影、說電影、評電影的方式,起到傳統電影批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但由于網絡影評者的文化與社會身份相當復雜,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學術準備與文化自律,網絡影評呈現出較為隨意、無序的狀態,甚至存在著攻擊性、“暴力化”傾向,亟待反思。
當然,不管是何種電影批評,都要求批評家有獨立的人品與文品,不為權力、金錢所惑。可以說,批評家自身人格的獨立、自律和完善,是重建電影批評公信力和權威的重要保障。在電影工業發達的國家,一個獨立于電影工業之外的、有公信力的電影批評家往往會影響到一部電影的票房,從而進一步影響電影創作,影響電影工業、電影產業的格局和走向。培養一個有公信力的電影批評家與培養一個電影品牌是同樣重要的。
當前中國電影出現的問題不僅在于中國電影產業化及其對產業化的認識都處于初級階段,更在于我們還沒有建立起與電影產業化改革和發展實踐相適應的電影觀念體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還沒有建立起與實踐相適應的、動態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對電影產業現狀、電影文化現狀無法做出有說服力的判斷。一句話,我們的批評話語系統嚴重落后于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和發展的實際。
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在一個開放的體系里讓專業化的批評與大眾化的批評有序對流,理性對話,對不同類型的國產電影建立一個可靠的、綜合性的、符合電影產業化實踐的評價標準,真正發揮電影批評作為“反饋聯系”機制的功能,推動電影產業健康發展。
(編輯:偉偉)
· | 不能將非遺過分市場化 |
· | 兒童劇院:為何冰火兩重天 |
· | 如何破解“中小城市看電影難” |
· | 王文章委員:文化遺產可以產業化 前提一定是保護 |
· | 下一代互聯網離我們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