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非遺館中度新春
官渡餌塊 舌尖之上品歷史
烏銅走銀 游客慕名外地來
白白的手工餌塊筋骨滑潤,經過炭火烘烤,再涂上特制的甜醬或咸醬,咬上一口,米香四溢。2月12日,大年初三,家住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qū)的李春旭專門帶著北方的朋友來到官渡古鎮(zhèn)餌塊傳習館,品嘗地道的官渡餌塊。
在昆明,過春節(jié)做餌塊、吃餌塊、互贈餌塊,是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傳統習俗。官渡餌塊傳統制作技藝已被列入昆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墒?,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官渡餌塊手工制作技藝一度瀕臨失傳。2011年春節(jié),官渡餌塊傳習館開館。每天,10余名工匠以傳統手工方式蒸米、踩碓、拔碓……“人工舂餌塊,幾里外聞香”的場景得以再現。
“其實,我的早點經常就是吃餌塊。但我也是看了傳習館演示的制作過程,才知道手工餌塊是怎么做出來的”。李春旭說,民間小吃的歷史也是這座城市的歷史,更是鮮活的市民生活史,應該保護好、傳承好。
餌塊傳習館的小丁師傅介紹,從元旦到春節(jié)這一個半月,傳習館平均每天制作500個餌塊,仍是供不應求。尤其春節(jié)這幾天,算上提前趕制的存貨,每天都能賣出2000多個烤制的餌塊。生意紅紅火火,每天有五六千元進賬,可一年平衡下來,還是入不敷出?!按汗?jié)期間游客多,可平日里,專程來買手工餌塊的市民很少,房租、工錢卻要照付。一年要補貼30萬元才能維系傳習館的正常運轉?!?/p>
“傳統文化要想真正傳承下去,必須與現代人的生活找到契合點,不能只在逢年過節(jié)時熱鬧一陣?!毙《煾嫡f。
傳習人金永才還在餌塊傳習館隔壁辦起“烏銅走銀”傳習館。
“烏銅走銀”是流傳于云南民間的一種銅制工藝品加工工藝,與北京景泰藍并稱“天下銅藝雙絕”,迄今已有280多年歷史,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節(jié)期間,不少浙江、北京等外地游客慕名而來,一名東北游客一次就下了10萬元訂單。
與旺盛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卻是傳承人的斷檔。“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第六代惟一的傳承人金永才已年近六旬,掌握這門工藝的弟子也不過六七人。
如今在官渡古鎮(zhèn),已有官渡餌塊、“烏銅走銀”和滇劇3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借助蓬勃興起的旅游業(yè),這些古老的傳統文化重新被現代人認識。然而,還有更多早已落滿灰塵的非遺項目,仍在等待它們的春天?!?/p>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