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人的心與音樂“重逢”——從《我是歌手》看音樂選秀
相比于收視率,微博、網絡上的討論熱度也許更能成為一檔電視節目要火的征兆。眼下,湖南衛視每周五晚播出的全新綜藝節目《我是歌手》正處于大眾“圍觀”的焦點。有人說,看著那些已經成名成腕的歌手同臺“廝殺”,著實快意恩仇。還有人覺得,新意十足的節目形式,說白了只是一種電視包裝手段而已,這檔節目最應該被談論的,是給了音樂足夠的尊重。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一代宗師》里宮二的臺詞完全可以用到人和音樂的關系中。《我是歌手》里的歌手是熟悉的,似乎未曾離開過,而音樂的重逢卻讓觀者感動、收視率飚升,中國音樂選秀文化的進步是從對人的關注回到了對音樂本身的關注。
中國各地衛視在音樂選秀上的進步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近年來,廣電管理層一再“要求”對音樂選秀節目進行各種規范,各個衛視只能使出渾身解數“戴著鐐銬跳舞”,浙江衛視搶先用《中國好聲音》殺出重圍,湖南衛視《我是歌手》又為2013年中國衛視音樂選秀節目重新確立了標準范式,也讓中國社會重新有機會審視流行音樂的載體——歌手的狀態,以及如何與好的音樂“重逢”。
《我是歌手》在機制上顯然是不可能與《中國好聲音》的學員在全國巡演同日而語。《中國好聲音》的故事性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好聲音”的差別是,一旦《中國好聲音》的學員成名后,音樂的商業化便會遮蓋學員在音樂上的進步空間,同時也會遮蔽觀眾對與音樂“重逢”的愿望。在歷經各類音樂選秀的形式后,觀眾已經不在乎歌手演繹的故事,或是評委與歌手之間“狗血”的評論對話,他們在乎的是,曾經過往感動過的音樂如何通過歌手的演繹而重新回到自己的靈魂之中,《我是歌手》至少目前做到了在電視媒介的手段中盡可能呈現節目現場歌手和觀眾的真實反映——在音樂中的狀態,進而達到觀眾對歌手表現音樂的感知和感動。
令人擔心的是,隨著《我是歌手》淘汰機制的施行,歌手的去留標準是否會與大部分觀眾的感受同一?解決制度設計的合理性是音樂選秀節目反饋給社會的一個無法回避的功能性作用。多年前,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就曾刺激了中國社會對“投票”功能的嘗試,也喚醒了公眾對熱點話題討論的風尚;多年后,《我是歌手》節目強化了歌手在現場對音樂的掌控能力,觀眾突然發現以往的耳朵和眼睛都是被蒙蔽的,音樂的感動力量不單是能夠感動現場的觀眾,亦能被電視機前、電腦前的觀眾接收。當獲得純粹的音樂在中國變成了一種奢侈時,觀眾的感動越多,反思的內容也就越多。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作為《一代宗師》里另一句令人咂摸許久的臺詞,更適用于人們對音樂的各種渴望,音樂帶給你的感動是帶著觀眾回到了每個人經歷的過往情境。《我是歌手》中,現場觀眾的表情反應鏡頭堪稱經典,面對令人感動的音樂“重逢”,觀眾的表情是最真實的——在歌手的歌聲里,屏幕前的你已然感慨萬千,淚流滿面。
(編輯:偉偉)
· | 拼盤演唱會難悅歌迷 |
· | 《我是歌手》的突圍崛起 |
· | 《我是歌手》將決出“歌王” |
· | 連續十期同時段收視桂冠 《我是歌手》走紅透視 |
· | 《我是歌手》:逆襲“平民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