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電影或成國產片市場“潛力股”——從《泰囧》看電影市場新的增長可能
◎ 電影《泰囧》說明,市場沒瘋,觀眾只是找到了一種釋放的方式,他們并非不在乎,但他們的確需要一個新的觀影出口。
◎ 在高端小眾與多元化的大眾市場之間,中國電影市場長期徘徊在兩難之中。現在也許已到了改變這一處境的最佳時刻:城市中產階層將繼續引領觀影潮流,農村城鎮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等經濟和文化素質上的發展則提供了很好的市場開拓基礎,而中美電影戰略協議引進“狼”所引發的鯰魚效應,無疑是另一個重要的契機。
首日票房即破3000萬元,十幾天時間票房總額就達到了12億元,對2012年底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來說,投資僅4000萬元的《泰囧》實在是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意外。且不論其藝術上引起的爭議,單從市場的角度講,至少它打破了大片的票房壟斷,讓人們看到了一種可能:并非大片才是票房的保證,多樣化的觀影選擇和題材定位,也許會在大片市場拼搶刺刀見紅之外獨辟蹊徑,挖掘并發揮出我們的電影市場優勢。
內地電影票房連續10年實現大幅增長,這是不爭的事實。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于1月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的數據顯示,跟2002年9.2億元票房數字相比,10年增長18.5倍,創下歷史新高,其年總票房更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這一系列的數據,似乎昭示著一個潛力無限的電影市場正一步一步地被開發,也讓人禁不住思考一個問題:中國電影市場還有多少潛力?而新的增長點又在哪里?
“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受眾人群,這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最雄厚的基礎。”在該發布會上,時任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的話很實在: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其電影消費的能量任誰都無法忽視。早在數年前,就有國外媒體驚嘆中國是一個電影市場富礦,但顯而易見的是,這個“富礦”遠遠還沒被完全開發:與一些主要電影市場相比,無論是觀影選擇的多樣化、電影市場的分眾化分布還是人均銀幕數量、觀影時長,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內地生產的眾多影片中,常常有半數不能上演,有的則作“影院一日游”。似乎,除了大片或某些特定電影支撐票房以外,人們可選擇的余地并不多。這種現象作為一種市場生態來說,是讓人十分驚奇的。固然,其中可能有各種復雜的原因,但不少電影出現制作人、導演、編劇之間扯皮掐架的情況,投放市場難有著落,故事也沒講好,成為內地電影市場走向成熟的重要障礙。也正因如此,許多院線也更愿意投資相對成熟的大片以獲得高效的資金運轉;其高票價路線與中國觀影人群的地區差異、收入及文化心理差異之間并不匹配,事實上也影響了電影市場的分眾培育。電影《泰囧》說明,市場沒瘋,觀眾只是找到了一種釋放的方式,他們并非不在乎,但他們的確需要一個新的觀影出口。
中國電影在投放市場時的優勢是什么?龐大的人口基數,多元化的觀影需求,不斷提高的觀眾文化素質和消費能力。但近年來內地突飛猛進的院線建設,不少院線所走的高端路線在釋放中產階層的觀影能量之時,實際上并不利于多樣化的電影投放市場,也缺乏對農村或農民工群體觀影需求的有效回應。同樣來自電影局1月9日發布會上的數據:2004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在10億元以下,人均尚不足0.8元,平均每人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而同期美國年人均觀影次數已達5.7次。至2012年,據萬達院線有關負責人介紹,全國的人均觀影次數也僅為0.52次。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可憐的人均數據造成的懸殊,與電影市場對廣大農村的忽視不無關系。
中美簽訂電影戰略協議一度讓內地電影人驚呼“狼來了”,如今看來,這“狼”來得正是時候。當進口分賬大片即將擠占國內電影空間之時,除在高端市場繼續拼搶之外,對小成本的、針對不同人群的各類題材電影的關注,反而可能成為國產片開發潛力市場的優勢所在。我們不乏明星閃耀特效炫目的大片,海報宣傳廣告轟炸也不讓國際水準,但一個健康成熟的電影市場不是靠幾部大片拯救的個人英雄主義市場,而是大眾市場。
在高端小眾與多元化的大眾市場之間,中國電影市場長期徘徊在兩難之中。現在也許已到了改變這一處境的最佳時刻:城市中產階層將繼續引領觀影潮流,農村城鎮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等經濟和文化素質上的發展則提供了很好的市場開拓基礎,而中美電影戰略協議引進“狼”所引發的鯰魚效應,無疑是另一個重要的契機。是繼續高端制約觀影次數、壓抑市場并惡性循環地連累院線建設不得不走高端路線,還是好好地重新審視自身的優勢,高低搭配、多元發展,答案盡在不言中。
(編輯:子木)
· | “一分鐘電影”讓兒童更安全 讓家長更放心 |
· | 特別關注:2013“輕”電影元年! |
· | 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啟動 |
· | 看電影要和下館子一樣有得選 |
· | 電影《咒絲》詮釋心靈驚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