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手斧、薄刃斧和手鎬等石制品18000余件 陜西發現最密集舊石器遺址 專家稱其意義不亞于陜西兵馬俑的發現
舊石器遺址發掘現場。資料圖片
舊石器遺址出土的手斧。資料圖片
記者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去年第四季度,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洛南縣博物館和南京大學對洛南盆地郭塬、十字路口等6個舊石器遺址進行發掘,清理遺址面積1300余平方米,出土石制品18000余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的發掘,其意義絕不亞于陜西兵馬俑的發現。”
引人注目的是,郭塬、十字路口和延嶺地點再次發現了西方舊石器時代早期流行的阿舍利石器工業類型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鎬等工具組合。專家認為,該遺址在世界舊石器遺址中占據重要地位,它的地位應與世界著名的肯尼亞東非大裂谷、法國阿舍利、南非舊石器遺址并肩,應與國內著名的河北泥和灣盆地、廣西百色舊石器遺址齊名。
數量多 類型廣 種類完整
2011年4月,在對孟洼舊石器遺址搶救性發掘過程中,意外地在城關鎮中心村張豁口地點長20余米、高約兩米的黃土地層剖面上,采集到包括兩面修理刃緣的手鎬在內的數十件石制品。
十字路口地點于發掘同村的張豁口地點時被發現,東距張豁口地點僅700米左右。本次發掘十字路口地點的面積近360余平方米,出土包括手斧和薄刃斧等在內的各類石制品3300余件。郭塬遺址南距洛南縣城不足1公里,本次發掘面積500余平方米,共出土包括手斧和薄刃斧等在內的各類石制品13000余件。
在其他幾個發掘遺址中,鶴眼嶺地點位于梁塬中脊面以北朝南洛河河谷一側伸出梁脊的崗地上,延嶺、柳樹洼和張豁口南3個地點則位于梁塬中脊面朝縣河一側伸出的梁脊或者崗地上。這幾個地點中,延嶺地點發掘面積稍大,近300平方米,出土薄刃斧等石制品900余件,而鶴眼嶺、柳樹洼和張豁口南3個地點發掘面積較小,均為36平方米,各出土石制品數十件。
在本次搶救性發掘中,再次從郭塬地點和張豁口附近幾個地點發現了流行于非洲和歐亞大陸西側阿舍利工業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鎬等典型器物組合,它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甚至整個東亞地區阿舍利工業器物最為集中的發現。
阿舍利工業器物最為集中的發現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王社江研究員介紹,目前秦嶺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年代確定在70萬年至3到5萬年之間,手斧等石器現發掘能確定年代為25萬年至7萬年左右。“它的數量之多,類型、種類之完整,以及加工的手藝都是東北亞地區,包括西伯利亞在內最好的。”王社江講道,在美麗的洛南盆地“四十里梁塬”地帶,舊石器遺址沿梁脊連片分布、密度大,幾乎所有的梁脊上,都能看到散落在地表的石制品,發掘現場堪稱壯觀。
王社江表示,在洛南發現流行于非洲和歐亞大陸西側阿舍利工業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鎬等典型器物組合,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甚至整個東亞地區阿舍利工業器物最為集中的發現,它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大傳播。“如此規模的遺址,也充分說明以往在洛南盆地發現阿舍利類型工具組合不是偶然的,洛南在中國歷史上處于南北文化匯集地,所以這里保存著數量驚人的該類遺址。”王社江說。
遺址保護工作形勢嚴峻
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在農田基本建設、城鎮化用地以及民宅建設中,洛南盆地舊石器遺址所面臨的保護工作形勢異常嚴峻,這次發掘也為洛南盆地未來舊石器遺址的保護范圍提供了依據。手斧、薄刃斧、手鎬等重型工具向來被認為是阿舍利石器工業的標志性器物,本次田野考古發掘再次從地層關系上證明了阿舍利工業類型的典型器物在洛南盆地流行的年代與第二級階地上部黃土堆積物形成的時代相當。以郭塬和張豁口周圍地點為代表的遺址年代學和古人類生活環境、石器工業特征和殘留物分析等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并已取得可喜的進展,它對認識東亞地區舊石器工業面貌、東西方舊石器文化比較研究以及現代人類起源有關的技術行為等課題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