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研究高票房電影要從觀眾心理入手
國產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已過12億,《一代宗師》票房有望突破4億,可是與票房成績形成對比的是,有關評論卻呈現出較為突出的兩極分化現象,以至于很多觀眾感到無所適從。
保衛國產片必須從爭奪中國觀眾開始,從研究觀眾心理開始。必須將國產片票房的成敗與觀眾心理的研究結合起來,這不是“唯票房論”,也不是“迎合觀眾論”,因為支撐一個國家電影產業的首先是大量的類型商業片。現實主義電影和藝術探索電影是鑲嵌在電影產業塔尖上的閃耀王冠,商業類型電影是電影產業巨塔的基石。如果類型片拍不好,中國電影產業就會搖搖欲墜。而沒有了電影產業,就談不上現實主義電影、藝術探索電影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因此,筆者認為,在當前情況下,對中國電影的評論研究應從保衛中國電影產業的立場出發,分而評之,對藝術電影和現實主義電影作品,可以用先前用過的所有方法評論和研究,對類型商業電影除了用傳統的方法評論和研究以外,還應從觀眾學的角度考量其票房的成敗,分析觀眾為何對該片的敘事、影像、人物和主題等諸多元素喜歡或者排斥。我們不要武斷地把觀眾群想象成低級趣味的集合體,事實上觀眾對爛片有很強的免疫力,對爛片的拒絕很堅決,同時我們應當正視觀眾對電影的娛樂性要求、審美訴求和認識需求。
電影評論應認真地研究《畫皮》《人再囧途之泰囧》《失戀33天》這些電影作品為何突然贏得了票房。對它們可以尖銳地批評,但也應研究這些電影為什么贏得了觀眾,這些電影與每年國產電影的總數相比已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們的電影評論不從觀眾角度研究其票房成功的經驗和藝術規律,反而對這些電影求全責備,苛刻攻擊,不斷地否定這些電影,那么受觀眾歡迎的高票房電影就會更加減少,無視觀眾、自以為是的中國電影就會越來越多。長此以往,中國觀眾難免會棄中國電影而去,中國的電影投資也會移情別戀,中國電影產業就會逐漸萎縮。這些現象已經存在,電影產業的萎縮在臺灣、香港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從觀眾角度研究票房成功的國產片特別是低成本國產片,研究觀眾喜歡它們的心理原因,是保衛中國電影產業的開始。
(編輯:子木)
· | “一分鐘電影”讓兒童更安全 讓家長更放心 |
· | 特別關注:2013“輕”電影元年! |
· | 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啟動 |
· | 看電影要和下館子一樣有得選 |
· | 電影《咒絲》詮釋心靈驚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