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中華民族的智與美——訪電影《一代宗師》導演王家衛
見到王家衛的時候,他的語調和步伐還停留在民國時代,且輕,且緩。
這部表現民國武林的《一代宗師》,是其創作生涯中迄今為止耗時最長的一部作品。從念頭初起到與觀眾見面,十余年時間里,他從“一棵樹”,見到“一片林”,從一群人的情懷,見到一個時代的風貌。所有人物都在那個故事里自然生長,慢慢交織成一個讓他迷戀不已的時代。那個時代,集納了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智與美,那簇光芒直接映入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
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
武林之外有更大的情懷
記者:電影開篇,詠春拳宗師葉問說,“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片尾,他說“千拳歸一路”。其實不難發現,《一代宗師》對功夫的表現,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功夫本身,而是呈現出習武之人的一種情懷。
王家衛:《一代宗師》不是一部武俠電影,而是一部關于武俠的電影,一部武林的電影。我想,武俠是武林必須具備的東西,但武林要比武俠大很多。
最初拍葉問,我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他是李小龍的師父。我想,李小龍都那么厲害,那他的師父一定更厲害。但在追問葉問身世的過程中,最打動我的卻不是他有多厲害,而是他經歷了那樣一個時代。他是清朝人,出生在宣統年間,一生經歷了多么多的朝代更迭和時代變幻。在每個時代,他都碰到一些人,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選擇,有的選擇停留在了某個時代,有的選擇成為時代的“里子”,只有他一直往前走,一直走到最后,并且成為了時代的“面子”。這是他們人生的軌跡,非常動人。
我慢慢發現,武林不能只講“一棵樹”,而應該是“幾棵樹”。所以我把一線天這個人物設計成與葉問有著同樣經歷的人,都經歷過戰爭,最后都來到了香港。最終,葉問成為“面子”,一線天成為“里子”,他們都是一代宗師。
記者:從“一棵樹”到“幾棵樹”,是從武俠到武林,片中葉問對北方拳派宗師宮寶森說的另一句話也讓人印象深刻,“在你看來,這個餅是武林,在我眼里,它卻是世界。”是否可以說,《一代宗師》想要呈現的,不是武俠,也不是武林,而是世界?
王家衛:我想通過這個表現兩代人看世界的差異。宮寶森看到的是武林,他看重這些樹怎么繁衍下去。而葉問看的不止是武林,而是整個世界,所以他說:“拳有南北,國有南北乎?”最后證明,他的視野更大,他將詠春流傳到全世界,而不僅僅是在中國南拳北傳。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你拍這些跟現在的人有什么關系呢?其實,這個電影里的很多東西都可以升華,每件事情蘊含的道理都可以映射今天這個時代。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一代宗師”不只是一個人
記者:影片里的葉問、宮寶森,向觀眾遞傳一種虛懷若谷的氣度,也許這正是您所說的“大視野”,這是否也代表你對人格境界的訴求?
王家衛:在做電影前期工作的時候,我訪問了很多武林里的老先生。在他們對于過往的講述中,我經常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信和義,是那個時代最寶貴的氣質,這種品質在今天尤為珍貴和動人。包括影片里的很多臺詞,其實都源自老先生們的講述。這些話很通俗,但一句話就可以說透很多道理,我們創作的時候會特別希望把這些都放進故事里。
我拍的不僅僅是葉問一個人,而是一種武林風范。所謂“一代宗師”,也就不是葉問一個人,而是那個時代里的一個群體。事實上,單單“一代宗師”這四個字就花費了我三年時間。我查盡了現有資料,想要追問究竟什么人才能稱得上“一代宗師”。
太極有個講法,“十年開一宗”,是說十年就可以成為一個宗師,但是“一代”這個概念就太大了,沒有具體的定義。怎么去表現“一代宗師”?必須要經歷過什么的人才有這個資格?最后我覺得他必須經歷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就是影片中宮二說的“不迷不成家”;見天地,就是心里要裝得下世界;見眾生,就是要把學過的東西回饋眾生。這三個階段是“一代宗師”必須達到的境界,否則你就只是“高手”,而不能成為“一代宗師”。
記者:您特別強調“見眾生”。
王家衛:中國人的“傳燈”意識非常強烈。我看過一個視頻,據說是葉問去世三天前拍下來的。最動人的地方是,他突然之間停下來,你不知道他其實是累了,還是他忘記了,他就停了一下,后來繼續打下去。我當時不理解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到后來才理解,武林當中有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他希望把他的東西傳下去。
影片前期準備的時候,我訪問了超過100位老師,他們不厭其煩地展示給我看,希望把他們知道的、一般不跟人講的話都跟我講。為什么?因為他們希望把一些珍貴的東西保留下來,不要讓祖師爺的東西遺失在他們這一代,他們有很強的迫切感。
臺灣武術流派洪門第一山頭金春山的最后一個山主王進發,曾向我介紹舊時江湖禮數:“脈搏是你的血脈,這個血脈長存,我已經給你了。”老人已經不在世了,但這句話給我很大啟發。武學千年,勝負都是過眼云煙。一招一式并非他們屬意,他們在意的是整個武林。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庚續一個民族的風范
記者: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承載了中華民族庚續千年的傳統和風范。這似乎也是這部電影力圖表現的精神內涵?
王家衛:應該說,民國時代的文化風范令我著迷。那時候可以慢下來、可以沉潛、可以低吟,因此而宗師輩出、大師云集。生活在高速時代的我們,有時需要回望。
那個時候,中國人做事非常講禮、講義、講規矩。比如影片中宮二在火車站跟三爺、五爺談判,進門先行個禮,這個禮數是很大的。再比如她去馬三家替父討債,站在大雪里說:我敬你是師兄,我不闖你門。這種事情要放在今天,開門進去就打,還會講這么多廢話嗎?
這些為人處世的規矩,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和美。我覺得應該把它拿出來給大家看看,讓大家知道我們曾經是這樣的。
宮二這個人物有著非常堅強、飽滿的性格,她可以做出一個女人最艱難的決定——不婚嫁、不留后、不授徒,并且至死信守諾言。其實,我理解葉問對宮二的那種念念不忘,是因為這個女人讓他回到了一個時代。我想表現的,也正是那個時代。
記者:藝術創作是藝術家不斷面對自我、否定自我、挑戰自我的過程,《一代宗師》從構思到上映,花費了這么長的時間,在這過程中,您一定承受了非一般的內心煎熬。
王家衛:《一代宗師》拍了三年,拍攝過程中的每一天似乎都有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這種感覺有時候是非常痛苦的。
武行有句古語,“凡是練不好,就是舍不得”。這個電影的拍攝過程之所以這么長,主要是因為里面有太多動人的故事,而最后呈現出來的必須是精華。觀眾最終看到的影片是兩個多小時,但實際上我們拍攝的素材量是非常大的。比如單單葉問和夫人的生活我們就拍了三個小時,兩個人都不說話,無聲勝有聲。在拍攝的過程中,作為導演,我是非常享受的,那個時空特別美,真希望在那里面多待一會兒。但電影本身有長度限制,最終不得不有所取舍。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塑造一個角色,形似容易,難在神似。盡管我們付出了多數觀眾也許難以察覺的努力,但很值得。走近葉問的征途,讓我獲得一種超越以往的滿足感。那便是葉問樂觀、積極、充滿正能量的人生智慧。”
——梁朝偉(《一代宗師》葉問扮演者)
“大多數的功夫片是寫事,寫一個場面,寫一場熱鬧,寫一場爭斗,《一代宗師》是寫人的內心,它表現了習武者的精神特質。這部電影就像拍藝術家一樣,承認習武者的獨立性和技能學習給他們帶來的精神改觀。”
——徐浩峰(《一代宗師》編劇)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