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不僅是武林
《一代宗師》在王家衛的電影里堪稱上品,它再現了逝去的武林,也再現了逝去的中國人的氣度與情懷。宮二決斗馬三,馬三冷笑道:什么年代了,還耍這種猴戲。這其實隱喻了西方文化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道統的斷裂。馬三眼里只有輸贏,但傳統的價值里,最重要的是道義。
第一次要“出頭”時,有人來賀,葉問微微一笑,說:那怎么好意思呢?很平常的一句話。多年以后,日本占領佛山,他變得窘困,酒店里相熟的人說,今天辦酒席剩了菜,你帶回去給孩子吃吧。葉問身體微震,他這樣一個世家子弟,居然要吃人剩菜,但他的反應是什么呢?他轉過頭還是微微一笑說,那怎么好意思呢?這就是那個時代的風度。如果說電影《葉問》重在武打的快感,《一代宗師》追求的則是中國功夫的美感。
《一代宗師》讓我感慨的是,一個民族只有到非常有自信的時候,才會去把那些被丟掉的好東西找回來。
宮二奉了道以后不能嫁人不能傳藝,看起來很“可悲”。她來到香港這個新世界,完全沒有必要“墨守成規”,可她還是遵守了。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七武士》里,一個劍客高手最后被一個無名鼠輩的土匪一槍打死,也很可悲。在傳統被摧毀的時候,有一些傳統文化的代表者選擇了堅守,黑澤明不作評價,只是表現了這些堅守舊時代的人的悲壯,這一點與《一代宗師》一樣。
北京風行在線技術有限公司 李紀剛
編劇和導演風格有縫隙
《一代宗師》把抒情和敘事當成矛盾的兩面,沒有調和好。王家衛以前的電影里有不少哲理性的話,但都是獨白,是一種文學性手法。而在這一部,他讓人物直接說出來,這種文學性的對話,使人物性格和故事邏輯失去了真實性。這也是編劇與導演風格沒有融合好的緣故,有些磕磕絆絆。
南鑫導演工作室 楊慶
語錄式警句使人累
說這部作品達到史詩水平是謬論。雖然它的美術和構圖都做到了極致,尤其是動作戲攝影,表現出一種幾乎靜止的過招,拍出了中國功夫的感覺,音效和構圖結合得也比較完美。不過,電影中的人物臺詞有一種相近的“調子”,類似語錄式的警句過于密集,讓觀眾覺得太累,也使電影的內涵過于外化,顯得假。
北京博賽德科技有限公司 徐闐
(以上內容來自人民日報文藝部與中國電影博物館合辦的觀影評論活動發言。)
近期公映的《一代宗師》,引起了近年來少見的兩極化爭議。撒花的說“《一代宗師》三年磨一劍,果然華美精致,出手便知宗師風范”,拍磚的揶揄“一個導演能如此認真地拍電影,哪怕再爛,也應該給予鼓勵”。
“贊”的理由很多:畫面質感,動作寫實,金句頻出,民國范兒;“拍”的理由也很多,故事瑣碎,臺詞過密,故作高深,不倫不類。
據說王家衛3年走訪九大門派,下了大功夫,這功夫也著實讓觀影者有所體會,雨中過招的動作美學,粉黛娥眉的民國女子,盤根錯節的江湖恩仇,都令人印象深刻。王家衛志在呈現一個真實的武林,他用實地尋訪來祛除一系列電影給葉問形象平添的程式化內容和想當然的以訛傳訛。為了拍出海面上的冰塊,王家衛試圖建造整座冰山。這種努力沒有白費,因而在觀影的過程中,你總覺得影像背后充滿了更多的意蘊。
王家衛以前的電影《重慶森林》、《花樣年華》,都是飲食男女的小“格局”,而《一代宗師》卻關系民國武林,門派錯綜復雜,恩仇由來已久。結果,王家衛式細膩婉轉的情緒傳達,指尖中流轉的時光感,難以在兩個小時的膠片上充分展開。
該片編劇鄒靜之曾操刀的電視連續劇《康熙微服私訪》編得雅俗共賞,可見他的故事其實還恪守傳統形式,前因后果,結扣搭橋,通俗易懂。而王家衛的影像基本是個人化敘事,去中心化,回避濃重露骨的鏡頭,蕭散淡雅,惝恍流離。
但,好影像加好敘事,就一定是好電影嗎?或許并非如此。作減法的影像,與作加法的敘事,有時也會相互消減。戲過滿,意境就受到干擾。只有到臺詞簡單的橋段,比如宮二夜宴葉問的那場戲,你才看到,你所熟悉的那個王家衛又回來了。但二者也會疊加出更強的振幅,你還是時時被震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