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責任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率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領導同志集體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并發表重要講話?;仡櫫私詠碇腥A民族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指出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和不斷探索中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展望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號召全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百年夢想”的目標奮勇前進。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作為開局之行,是我們黨以史為鏡,勵精圖治,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承諾和歷史擔當,是對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視,是對文化工作的極大支持和關懷,是對全體文化工作者的巨大鼓舞與激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扎實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使命神圣,責任重大。
復興之路,承載“中國夢”
牢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開創未來。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展覽時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薄ⅰ伴L風破浪會有時”三句詩,將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貫穿于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鮮明地概括了幾代中國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起的“中國夢”的深刻內涵,昭示了我們黨和人民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歷史必然,提出了要把實現國家和民族強盛的理想與追求個人的夢想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是對《復興之路》主題最全面、最深刻的詮釋。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擲地有聲地宣示了我們黨將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表明了黨和人民沿著“中國路”實現“中國夢”的堅定決心和必勝信心。
文化力量,支撐“中國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前赴后繼、上下求索的精神已經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中,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力量源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發展和繁榮先進文化,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文化能夠以文化人。20世紀的一百年,是中國人民精神世界和精神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一百年。這與我們黨大力推動先進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密不可分,與深刻反映革命、建設、改革歷程,飽含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眾多優秀文化作品的創作傳播密不可分。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溫潤心靈,涵養人生。人們通過文化藝術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上的教益,從豐富多彩的優秀文藝作品和文化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樹立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能夠改善民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已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文化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合理的文化產業格局,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保障人民平等享受文化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文化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增進人民福祉,提高發展質量,是文化建設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
文化能夠促進發展。文化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不僅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而且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以其強大的滲透力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歷史、傳統、民俗等文化資源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創意、設計、構思等文化創新日益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支點,品牌、形象、信譽等文化形態的無形資產日益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所在。
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努力推動中華文化在繼承創新中發展,必將為中華民族偉大騰飛高揚精神旗幟、點燃理想火炬、增強發展持久力。
文化強國,助力“中國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要立足于現實,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發揚實干興邦精神,以建設強大的文化來推動建設強大的中國。
著力推動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努力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新局面。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把精品意識貫穿于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創作一批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
著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以完善和創新體制機制為重點,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加快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
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建設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培育良好社會風尚。完善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為抓手,整合文化資源,暢通供給渠道,提高服務效能,推動建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共建共享、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的資源傾斜力度,加強對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文化關懷,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著力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努力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建設政策支撐、公共服務、投資融資、貿易合作、人才培養五大平臺。推進文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等行業融合,提升演藝、娛樂、工藝美術等傳統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加快發展動漫、游戲、數字文化服務等新興文化業態。優化文化產業布局,規范文化產業基地、園區建設,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著力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抓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加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設,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發揮其改善生態環境、優化城鄉面貌、彰顯地域魅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在旅游等開發建設活動中加強文物保護工作。
著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中國”新形象。堅持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并舉,“走出去”與“請進來”并重,發揮政府和民間兩方面作用,統籌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外等多方面力量,構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加強思想文化的交流對話,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等的了解和認識,促進文化相互借鑒。
文化強則中國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已經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已經確立,廣大文化工作者將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辱使命,把握機遇,開拓創新,實干興文,努力開創文化建設的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應有的力量!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