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最前沿響起精彩鑼鼓點
改革開放最前沿響起精彩鑼鼓點
——中國文聯、中國劇協“送歡樂”到廣東東莞麻涌
12月26日晚,廣東東莞麻涌鎮文化廣場上,當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汪荃珍一曲豫劇《花木蘭》選段唱罷,坐在觀眾席里的劉少宗、劉少華兄弟倆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帶頭站起來為藝術家的精彩表演鼓掌叫好。原來兄弟倆老家在河南,到麻涌鎮打工已8年有余并在當地安了家,聽到這闊別已久的鄉音,兄弟倆自言感覺“像是回到了家”。
當天,中國文聯、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在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率領下,開展“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來到這里,為當地百姓和身在他鄉的打工者們送去了節日的文化盛宴。麻涌鎮現有人口11萬余人,其中除了7萬常住人口之外,還有4萬多外來務工者,以來自河南、四川、湖北、安徽的民工最多。在中國人口大范圍流動的今天,戲劇特別是地方戲,對于外來人口、農民工更具別樣的意味。鄉音、鄉情感染著這一群體,他們理應得到文化上的尊重和藝術上的享受。
面對當地這一特殊的人口結構,藝術團對節目進行了精心編排。除了裴艷玲、林為林、于蘭、谷好好帶來的精彩京昆表演,女高音歌唱家韓延文的女聲獨唱《那就是我》和《我的祖國》之外,藝術團還精心安排了全國不同地方劇種演員的精彩節目。如陳巧茹、熊憲剛表演的川劇絕活——變臉,劉丹麗帶來的歌劇《洪湖赤衛隊》,楊俊表演的黃梅戲《女駙馬》《天仙配》,龍紅表演的贛南采茶戲《山歌情》等,縷縷鄉音鄉情,為觀眾送去了美好的新年祝福。
在改革開放最前沿、港臺風盛行的經濟發達地區,傳統戲曲能否受到觀眾歡迎?這不僅是接待方的疑慮,也是藝術團的擔憂。但現場觀眾的反應很快打消了大家的疑慮。據東莞市麻涌鎮戲曲分會會長陳婷介紹,其實,麻涌鎮是個粵劇的“戲窩子”。農閑時候,河邊的水幕里、月夜的蕉林中不時傳出粵劇的裊裊清音。陳婷說,麻涌鎮下轄14個村,現有20個戲曲曲藝中心,會員達到500余人,其中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不到20歲,擁有廣泛的戲迷觀眾基礎和不俗的創作實力。用陳婷的話說,麻涌鎮雖處改革開放最前沿,但傳統文化一樣在這里生根發芽并代代延續。當晚,本土梅花獎獲得者倪惠英、黎駿聲特意帶來粵劇《花田錯會》的經典唱段,引得主持人瞿弦和與臺下觀眾的一致喝彩。
既然是改革開放最前沿,當晚的演出又怎么能少了時尚感?由梅花獎演員孫健領銜的中國美伶男聲組合,一曲《傳奇》唱罷,糅合了流行歌曲、音樂劇與傳統歌劇的時尚唱法,給觀眾帶來了全新感受。在現場觀眾的熱情要求下,他們不得不幾次返場,又加唱了《追尋》《等待》等曲目。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