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為什么這樣紅 類型明確檔期討巧主題通俗
《泰囧》為什么這么紅?接地氣、選檔巧、基礎好等說法紛紛涌現。對此,本報近日采訪了《泰囧》導演徐崢和院線人士,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同時,資深業內專家對于國產喜劇和中小投資電影未來的努力方向給出了建議。
□導演表態
徐崢:檔期選得巧主題接地氣
上周,《十二生肖》《大上海》《血滴子》三部大片上映,依然沒有撼動《泰囧》的票房冠軍地位,其勢頭依然強勁,奔著眾人期望的十億大關挺進。身為《泰囧》的導演兼主演,徐崢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之前拍片時只是想拍一部類型明確的電影,覺得觀眾會喜歡,但沒有料到市場會如此“饑渴”,他認為火爆原因有很多。
延續品牌類型明確
徐崢認為,《泰囧》能夠獲得成功首先要感謝上一部《人在囧途》積累下來的人氣和口碑,這樣在這一部進行宣傳和營銷的時候,能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口碑的延續。其次,該片類型明確。他說,現實主義題材的喜劇,觀眾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看到了,嚴格按照標準的商業化模式來操作的片子更少,而《泰囧》恰好是這樣的題材、這樣的敘事模式,所以讓觀眾有一點久違的親切感,還有一點新鮮感。
檔期討巧主題普世
很多人都說《泰囧》如此受歡迎,得益于之前兩部國產大片《1942》和《王的盛宴》都過于沉重。徐崢并不認同這種說法,卻也承認檔期選得巧是票房火爆的一大原因。“《泰囧》一開始選的是12月21日,但這時期片子太多了,我們這個小成本片子讓一下對大家都有好處,就提前到了12日。這一輪正好喜劇特別少。”
他認為,《泰囧》本身的價值觀非常普世,里面既有小人物實現夢想的過程,也有中年男人回歸傳統家庭的經歷,“所有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我認為都是影片票房火爆的原因。”
把握分寸不能膚淺
導演處女作就獲得成功,徐崢總結,好的喜劇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故事和一個通俗的主題,這樣能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商業價值比較高;但是又不能讓人覺得膚淺,所以分寸把握要恰到好處,同時還要有一些情懷和個性在里面。
盡管高票房不等于高品質的質疑聲一直存在,徐崢卻不在意:“我本來就認為衡量一部電影不能僅靠票房,我不敢說《泰囧》多么經典,但至少觀影感受還是很好的,這個很重要。一部電影,只有你自己看著舒服了才能去向身邊人推薦,這是多少宣傳也換不來的。”
續集不急要有創意
問及對于續集的計劃,徐崢稱并不著急,“我覺得不能浮躁,《泰囧》的成功本身是因為存在一個市場的饑渴度,如果馬上去拍續集,而不按照電影本身規律來做的話,就會透支品牌。”他認為,要拍續集必須要有好故事,“現在觀眾要求更高了,就得有創意,所以不著急拍。況且我本身不是很有經驗的導演,還是新手,通過這次我自己的耗費也比較厲害,喜歡和擅長的東西都用得差不多了,得積累一段時間。”
□院線說法
排片享受優秀引進片待遇
在上周《泰囧》舉行的答謝會上徐崢曾經表示,影片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功,十分感謝全國院線給力的排片。據統計,《泰囧》在全國的平均排片高達50%左右,這意味著一家影院每天把一半以上的場次都給了該片,這種情況在國產片的身上并不多見,往往是許多引進片而且是非常被看好的進口分賬片,諸如《碟中諜4》、“雙俠”等才能享受到的排片待遇。
UME院線副總經理劉暉告訴記者,之前院線在舉行內部看片時就對《泰囧》達成了共識,認為其肯定會是黑馬,“這個片子適合賀歲,接地氣,拍得也比較合格。”她說,之前院線預測《泰囧》票房會達到2億-3億,但沒想到首周就超過了3億,“按照經驗來看,如果首周過了3億,后面勢頭就會很猛了。”
劉暉認為,通常來看,如果有4部影片同時上映,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排片只能平分,即每部25%,50%的排片在像《泰囧》這樣的中小成本國產片上面非常罕見,以往再高也不過給到20%左右,“像《失戀33天》也是在上映兩三天后慢慢加上去的。這件事情告訴片商,院線并不是不支持國產小成本影片,而是要看你的電影能不能讓院線有信心。”
□專家建議
喜劇應拍幽默劇而非鬧劇
一位資深的業內專家表示,國產片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值得慶賀,他同時很擔憂未來會不會引起跟風。“我把喜劇分為幽默劇和鬧劇兩個類型。后者更多以無厘頭為特點,出丑、巧遇、不問緣由,只希望通過這些來逗樂觀眾,像王晶早期的一些電影都屬于這種。幽默劇又可以細分為兩類:一是像馮小剛早期的喜劇電影,語言幽默,能夠給人聯想,又帶有流傳基因;二是形體幽默,像英國的憨豆先生,中國現在幾乎沒有這種類型的喜劇。”他認為,《泰囧》介于幽默劇和鬧劇之間,“徐崢曾說過要避免拍成‘巧合喜劇’,就是依靠一些情節上的巧合制造笑點。該片在語言上存在一些幽默的成分,而在肢體上就比較偏向于鬧劇了。”
該專家認為,我們過去看慣了香港的鬧劇,中國式幽默劇可能會是未來中國電影的趨勢,它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發展方向,但對導演和演員的要求都較高,“導演骨子里要有幽默成分,在指導演員表演和剪輯時,如果自身沒有這種幽默感,很難達到效果;另外就是演員,我們早期有一些啞劇演員的形體語言很豐富,可惜沒有拍太多的電影。”
此外,他認為《泰囧》的成功給中小投資電影打了一針強心劑,“我們常說投資1000萬到5000萬之間的電影是最尷尬的,因為投資不高不低,很難邀請明星大腕。少了明星會不會對票房產生影響?通過這部影片來看,答案是否定的,現在觀眾更看重的是影片內容而不是演員陣容,這對電影投資人在題材選擇的拓寬上是一個比較好的啟示。”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