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如何評價現時代的文學

      時間:2012年12月25日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廖 文
            如何評價這個時代的文學,是近幾年學界和評論界討論較多的問題之一,也是受關注程度較高、反響較大的熱點問題之一。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針對這一問題,雖然展開了若干次聲勢浩大的討論,但并未形成基本共識,分歧依然強烈。對于當下文學,持“高峰”論者有之,認為當代文學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持“低谷”論者亦有之,認為當代文學正在迅速下滑。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的巨大分歧,一方面說明了這一問題自身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它需要被繼續討論下去的必要性。

        現時代的文學發展當然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許多問題甚至還相當嚴重。它距離我們期待的理想狀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是,歷史地衡量,發展和進步仍然是當代文學最顯著的主脈,現時代的文學成就不容否定。

        一 

        與此前相比,今天的文學,最根本、最顯著的進步,是其性質和功能的轉變。

        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當代文學是政治的簡單翻版,充當的是政治的傳聲筒和留聲機,甚至成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文學藝術的獨立性、特殊性,以及它的審美功能、認識功能、化育功能等等,一律被遮蔽掉。在“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嚴格要求下,表現政治、圖解政治、為政治作注腳,成為文學藝術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文學創作一體化代替多元化,概念化代替生動性,就連文學批評也淪為政治批評。這種政治“征用”違背文學本質和自身發展規律,對文學發展弊多利少,傷害尤大。

        而在當下,文學復歸文學,回到了它應有的發展軌道上,由服務政治的工具轉變為人們表達自我、認識世界、觀照世界的獨特方式。當代文學曾經背負的沉重的政治枷鎖已經基本去除,禁區開放,禁忌消解,文學發展獲得了自由。在今天的環境下,作家寫什么、怎樣寫,表現什么主題,運用哪種創作方法,由作家根據創作特長和藝術需要自己來決定。批評家對作品的點評褒貶,也不再是唯政治標準是從,擁有了充分表達自己文學主張、文學觀點的權利。今天,主管部門對文學的發展仍然肩負責任,但這種責任的實施,已不再是簡單的政治干預,更不是打板子、揪辮子,而是在尊重和遵循文學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綜合運用示范、評獎、批評等專業方式來引導。在這種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文學實現了身份、角色和功能的巨大轉變。文學的出發點,更多地從政治的召喚和規訓,回到了心靈的指引、情感的訴求。文學從被凌空架高的位置上重新回到地面,回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紋理之中,成為人們在各自范圍內表達自我的精神依托。

        把文學的位置擺正了,明白了文學應該是什么,不應該是什么,這是一項重要的文學成就,其意義是歷史性的。這是因為,文學的性質和功能問題,是文學原點中的原點。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歷史上文學所受的桎梏,主要來源于這一原點偏差,新時期以來文學能夠快速發展,也恰恰是因為矯正了這種偏差。原點定位準確,其他問題自會迎刃而解,文學的發展才能駛入健康的軌道。

        二 

        一物之通,處處生機。性質和功能的轉變,極大地釋放了文學的活力,為文學發展帶來了生動的局面。

        首先是作品數量的井噴式增長。以長篇小說為例,在新時期之前的27年,中國的長篇小說總共出版470部左右,平均每年不足20部;上世紀80年代數量有所上升,十年間總共出版大約800到1000部,平均每年80部左右;上世紀90年代初,長篇小說出版一躍上升到年均300部,繼之500部、700部,到2000年已經發展到千部。新世紀十多年來更是有增無減,始終“高位運行”,近兩年甚至飆升到每年3000部。有人說,數量代替不了質量,只有數量的增長不足以證明文學的繁榮。但是,也必須承認,沒有基本的數量保障,文學園地一片荒蕪、百花凋零,更談不上繁榮。

        其次是文學創作風格和手法的多樣化。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文學創作的風格和手法被額外附加政治意義,人為地劃為若干等級。受此影響,文學創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今天,風格就是風格,手法僅是手法。中國文學以開放包容的心胸,海納百川地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無論是現實主義、現代主義,還是后現代主義,在本質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受到同等對待。

        再次是文學品格和質地的變化。隨著文學性質和功能的轉變,既往文學中政治因素導致的概念化、符號化逐步式微,文學重心下移,更加切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以往的文學質地堅硬,追求洪鐘大呂的震撼感,今天的文學則更加細膩、柔軟,更容易抵達人的精神世界,在潤物無聲中對人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與之相對應,進入作品中的人,也由單向度的“政治的人”,還原為多向度的、豐富的、立體的人。在更具體的層面實踐了“文學是人學”這一命題。

        三 

        在對現時代文學進行評價時,很多人習慣于把當前的文學與歷史上的某一時期進行比較。比如,有人認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十七年時期,以“三紅一創”(《紅日》《紅巖》《紅旗譜》《創業史》)為代表的“紅色經典”,創造了驚人的閱讀紀錄,作品印數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是今天,缺乏這樣轟動性的作品。于是得出結論,當下的文學退步了。

        這種比較和由此得出的結論,貌似有一定道理,實則難以成立。

        今天的文學失卻轟動效應,難以產生婦孺皆知的作品,根本原因不在文學,而在時代。十七年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是單一,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就是讀書看報。一部文學作品面世后,產生萬眾矚目、爭相傳閱的轟動效應毫不為怪。時過境遷,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時下可供人們選擇的休閑娛樂方式多元多樣,極為豐富。電影、電視、電腦、手機等等,將原來高度集中的閱讀群大大地分流出去。尤其是在電視和互聯網高度普及的情況下,閱讀由大眾行為轉化為小眾行為,已經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這是時代發展進步必然會出現的現象,與文學的進步退步沒有必然聯系。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天,即便再偉大的作品產生,也難以重現當年的壯觀景象。

        并且,由于文學生產和供給的豐富,得以保留的文學閱讀群體內部也發生了分化、分層,億萬人讀一本書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十七年時期,可供人民大眾選擇的文學作品少之又少。人們對某些作品的熱衷,很大程度上是被動選擇、有限選擇的結果。今天,文學生產能力和供給能力大幅提高,各種風格、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作品應有盡有。人們的選擇余地大大拓寬。同時,改革開放也帶來了思想的變化,人們的審美趣味出現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以不同的審美趣味為單元,對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文學,成為當前文學接受和文學消費中的顯在現象。不同群體各取所需、各近所好,不同類型的文學各有所重、各得其所。這是現代社會文學發展的應有狀態。不顧接受者的審美需求差異,用有限的幾部作品包打天下,表面轟動熱烈,實質不是進步,而恰恰是落后。

        告別了當年一呼百應、萬眾矚目的輝煌,并不意味著今天的文學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退場了,它依然在場,只不過發揮作用的方式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過去,文學站在前臺,它的價值直接作用于讀者,作品直接被閱讀,思想一站式傳達。今天,文學更多地從前臺退居后場,為電影、電視、動漫等其他大眾文化提供思想資源。表面上看,文學消沉了、邊緣化了,但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現,人們依然在“閱讀”文學,文學并未遠去。

         

        在對當下文學進行評價時,上世紀80年代文學也經常被作為重要的參照系。一些人把80年代視為當代文學的黃金期,給予極高評價,推崇備至。部分學者近年來倡導的“重返80年代”,名為梳理、反思,實為對上世紀80年代文學的懷戀和追憶。以之為參照,很多人認為當下的文學等而下之,不及當初。

        應該承認,上世紀80年代文學與之前的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文學相比,的確有非常大的改觀。這一時期,得益于“文革”的終結和黨的文藝政策的調整,文學生機重現,活力迸發。一批擱筆多年的老作家重返文壇,與剛剛嶄露頭角的年輕作家一道,形成了齊整的創作隊伍,推出了一批深受讀者贊賞的好作品。尤其可貴的是,上世紀80年代文學重新接續啟蒙傳統,張揚激情與理想,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標記。但是,如果就此將其視為高峰,甚至認為超越了當下,則為失當之論。

        上世紀80年代文學作為新時期文學的開端,正處于摸索成長期,與今天相比,遠未達到成熟的狀態。尤其是在尋找文學自身的位置和話語方式上,或者對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跟得過緊、貼得過近,或者完全悖離、陷入自我,始終沒有進入理想的狀態,缺乏當下文學相對從容和淡定的氣韻。比如,新時期之初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和改革文學,均緊隨政治而動,密切配合當時對“文革”的聲討、控訴、反思,以及對改革的氣氛營造、必要性闡釋、艱難性解讀。

        文學當然需要關注和表現社會重大事件,但是,這絕不僅僅是簡單地追隨和吶喊助威,它應有自己的定力、節奏和表達方式。在技術處理和話語方式上,傷痕文學和改革文學更是缺乏文學特質,遺留著十七年時期和“文革”時期文學“為政治服務”的印記。傷痕文學對“文革”傷痕的展示和暴露,過于血淚,失于直白,缺乏“哀而不傷”的美學意蘊。改革文學將其基本框架設定為改革過程中“開拓者”與保守勢力的尖銳沖突,則有將改革簡單化、臆想化的嫌疑,其思維方式明顯延續著之前階級斗爭題材的歷史慣性。與之相反,上世紀80年代后期蔚為大觀的先鋒文學,則悖離了社會生活,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先鋒作家在“向內轉”的口號誘導下,從生活現場抽身而出,一頭扎進自己營造起來的小天地內,精心于形式的花樣翻新和敘事技巧的高難實驗。其結果是,對現實觀照的放棄和故弄玄虛的表達方式,使文學失卻了在人民大眾精神建構中的進取姿態,最終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探索、嘗試、調整,不斷吸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后,文學如何處理與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關系問題才逐步得以解決。既密切關注現實,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素材、尋找靈感,又超越了“工具論”的歷史羈絆,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這才是文學應有的正常狀態。在當下的文學創作中,個別作家有時候依然會處理不好這一問題,但是,總體而論,這已經不是時代的通病,不是文學的主要問題。

        在文學發展過程中,指出它的問題與肯定它的成就同樣重要。嚴肅準確地指出問題,是為了查明病灶,對癥下藥,以便根治;客觀公正地肯定它業已取得的成就,則是為了總結經驗,堅定方向,蓄力前行。不能用成就掩蓋問題,盲目沾沾自喜,更不能因為當下的文學依然存在諸多不如意,就一棍子打死,把它說成一無是處,全面抹殺通過幾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的成就。我們身處現時代文學之中,對它一路走來的歷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經歷的曲折漸變,往往習焉不察,對它現存的各種各樣的不足,卻有最直觀的感知。這極容易導致文學評價中“厚古薄今”的誤判。這是今天尤其需要警惕的。


      (編輯:偉偉)
      日韩视频无码日韩视频又2021 |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合区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无码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 人妻丰满熟妇A v无码区不卡| 日本爆乳j罩杯无码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愛妃視頻)国产无码中文字幕|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中文| 一级电影在线播放无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炫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区在线中文字幕 | 免费在线中文日本|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成人A片产无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人妻中文字系列无码专区| 小泽玛丽无码视频一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