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總布胡同32號舊憶
人生有些機緣只能遇到一次,過后卻留在記憶里。因為工作,更確切地說是因為一個院子——北總布胡同32號的搬遷,我和藝術相遇,在藝術中找到了快樂和歸宿。通過這個院子我認識了庭院建筑承載的厚重,感悟了傳統美術的肌理血脈,更體會了中國文化人的執著與堅守。
十年前,按照該地區規劃,擬將該院落置換安置到北二環原化工出版社舊址。根據該方案,建筑面積將比原來擴大了近一倍,毗鄰青年湖公園。從區位、辦公環境和價值量等方面考量,都是不錯的選擇。但任憑主管部門動員解釋,承辦建設單位巧舌鼓動,甚至各級領導親自出面,這個院落的主人人民美術出版社就是不為所動。我作為項目負責人十分費解。一天上午,我和辦公室的幾名同志來到這個院子。一進大門,周總理手書的“人民美術出版社”七個燙金大字映入眼簾。值班老人介紹院落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講起發生在院子里的故事,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發人深思。這個院落建筑樣式獨特,文化承載豐厚。
北京城以街道和胡同為經脈的棋盤式格局,以雍容的氣度包含各具特色的四合院住宅,組成輝煌的民居格局。總布胡同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北京老胡同,明朝時因總捕衙署設在此又叫總捕胡同,清末宣統年間,改叫總布胡同,并且以朝陽門內南小街為界,將總布胡同一分為二,民國時改叫北總布胡同。歷經滄桑,北總布胡同32號院內依然保留著為數不多的舊跡和簡陋的建筑。雖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遭拆建改建破壞,但還依稀可見舊時的輪廓。
院內前堂后室,內外區分開來,顯示森嚴的等級秩序。方正對稱的格局,尊卑有序的空間,渾厚敦實的風格,濃蔭遮蔽的院落,隔絕塵囂,自成一方天地。院內建筑采用典型的北方官式手法砌筑,色彩凝重,彰顯北方文化端莊大方的風格,與素雅靈秀的江南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發生在這條胡同,有近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在這里住過,演繹了一幕幕輝煌或平凡的篇章。
這個院落規模不大,空氣中彌漫著書卷氣息。這里曾是北平國立藝專的舊址。承載著中國美術重任的北平藝專,日偽時期遷至北總布胡同32號。1946年,徐悲鴻北上出任北平藝專校長,現在的人民美術出版社圖書資料室曾是徐悲鴻的校長辦公室。在這里,他嘔心瀝血,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者,推行他融合中西的藝術主張。他聘請研究人員如馮法祀、艾中信、李瑞年、孫宗慰、宋步云、文金揚、陳曉南、宗其香等;聚集有名望的遺老耆少如齊白石、蔣兆和、葉淺予、李可染、李苦禪、田世光、董希文等;甚至與自己藝術觀點相悖的如壽石工等,亦聘請來教授篆刻和古典文學。黃包車夫拉著齊白石到這兒停下,徐悲鴻攙扶著白石老人拄杖到教室講課,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這個院子里發生的三教授罷教事件和中國畫發展的爭論,對中國美術產生過重要影響。徐悲鴻決意推行寫實主義的新藝術主張,觸怒了在藝專國畫組兼任的秦仲文、李智超、陳緣督三教授,他們借教學問題爆發成一場論戰,引發了罷教事件。因他們同為北平美術會成員,這場風波實質上是國畫與西畫該如何發展的必然碰撞,遲早要發生。1947年10月15日下午,徐悲鴻在這個院子舉行記者招待會,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講話,倡導“建立新中國畫,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僅直接師法造化而已”。
徐悲鴻堅持素描是造型基礎、以承繼傳統為根本,培養出方增先、劉文西、黃胄、楊之光等一批標志性畫家,在中國美術史及至世界美術史上留下印記,引領中國美術走向輝煌。同樣讓徐悲鴻欣賞的畫家如齊白石、傅抱石、黃賓虹、張大千等,卻恰恰不會素描,不以素描為基礎,也不以寫實為特征,他們一樣成為彪炳千秋的宗師。
這些爭論如同1926年發生在嶺南畫壇的方(人定)黃(班若)之爭,新舊兩派都對廣東美術作出了貢獻,都值得尊敬。這場爭論無勝利者亦無失敗者,百家爭鳴容忍異己,不同觀點碰撞亮相,破除了門戶之見,共同探求中國畫繼承傳統和改革創新的路徑。這個院子成為中國美術史的一段見證,成為畫家和美術愛好者經常談論的地方。
自1951年起,這個院子是新中國的出版總署機關,胡愈之、葉圣陶每日來此上班。1956年成為人民美術出版社所在地。一長串革命家、藝術家的名字和這個院子緊密相連,一大批頂尖書畫家、編輯、裝幀設計家和文藝理論家在這里辛勤耕耘,他們是——薩空了、江豐、王朝聞、蔡若虹、張仃、華君武、葉淺予、朱丹、邵宇、古元、彥涵、王式廓、鄒雅、沃渣、力群、曹辛之、徐燕蓀、王叔暉、劉繼卣、盧光照、林鍇、姜維樸、黃苗子、沈鵬等等。
人民美術出版社作為中國美術出版業的龍頭與中堅,除記述近現代中國美術史上的主流藝術與知名藝術家外,還關注年畫、漫畫、連環畫、插圖、裝飾畫、宣傳畫和實用美術等小畫種,大氣包容,給不同層次的人群帶來歡樂,滋潤心靈,產生了深遠的精神影響。今天,北總布胡同32號作為中國美術出版總社所在地,依然矗立,依舊美麗。
文脈肌理要延續,離不開建筑載體。馮驥才指出:“任何城市的文化都是一個地域人們審美積累的結果,是歷史不斷積累形成的,而不是某些人就能決定的。當城市文化與政績相聯系,而政績又與產業、旅游開發相結合,則充滿了暴發戶的色彩。”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更是凝固的文化,體現靈魂、哲學和精神,無論是單體建筑還是院落組合,都包含華夏先哲的智慧,是一筆極其豐厚、彌足珍貴的寶藏。
歷史的真實是用屬于它的細節證實的,文化遺存是有生命的,生命充滿了故事,故事成為歷史,歷史變為文化,長久留存人們心中。我們對歷史遺存應該有更新的判定標準,需要探索和提煉科學的保護理論和方法。文物保護規劃應當進入城市總體規劃并居核心地位,文化發展繁榮才能落到實處。我經歷了北總布胡同32號搬遷的過程,體味了院落內不同時期每個角落發生的不平凡故事,至今記憶猶新。祝北總布胡同32號永遠美麗!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