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音跫然 余情繚繞——“足音”特輯·歲末重訪文化大家
在瑞雪紛飛的歲末,本報記者敲開一位位文化大家的房門。這是辭別舊歲之際,我們對既往工作的回望、對文化傳承的致敬;這是迎接新春之時,我們對生命記憶的問候、對未來路向的叩問。
這里與讀者見面的10位文化大家,都曾是人民日報文苑副刊“足音”的主角。以關注文化大家為旨歸的“足音”,自2009年創辦已迎來70余位主人公。他們或青燈黃卷、秉燭探幽,追問中國傳統的玄妙深意;或椎心泣血、孜孜不倦,探尋中國夢想的無窮可能;或縱橫捭闔、戮力前行,推動中國文化的繁榮昌盛——遺憾的是,他們中的一些,已悄悄辭別塵世,在眾聲喧嘩中遠行。
足音跫然,余情繚繞。今天,我們再次走近這些大家,不僅為了表達我們內心的敬意,更是為了表達我們對文化價值的思索、對生命內涵的詮釋。感謝他們,祝福他們!
且行,且思,且珍惜。
——編者
何兆武
讀書尋凈土
閉門望遠山
12月的北京,當我與同事走進某醫院的老年病房時,何兆武正躺在病床上看書。見到我們來看望他,老人很快樂也很驚訝。盡管我一再解釋,曾于某年某月登門拜訪,后來還寫了一篇采訪文章、郵寄了樣報,但老人終歸還是拍拍額頭,笑道:記不起來了,我這腦袋,不記事了。
何兆武今年九十有二。兩年前,在他九十大壽前夕,人民日報“足音”欄目曾發過一篇寫他的文章。那時候,一場小感冒卻讓他住進了醫院。那篇文章寫道,住院的何兆武,每天做的一件事就是躺在病床上讀《資治通鑒》。我此次來訪,特意留心了一下,想看看他如今在讀些什么書。還是《資治通鑒》!中華書局版的,字是豎排的,封面都泛黃了。見我們關心他在讀什么書,老人把眼鏡往腦門上一推,把手中那本《資治通鑒》遞給了我,說:“這個書好!20多本,每次讀都會有收獲。最近我在讀郭子儀,這個人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在中唐之后舉足輕重,但是又不被他人猜忌——他很了不起!”
談到歷史,老人神采飛舞。他引經據典,給我們講了不少歷史典故,來證明郭子儀的不同尋常。他每講一段故事,都會同時把自己的感受與評價說出來。他的思維很清晰,精神也顯得很不錯。他的容貌,看上去確實很衰老了,但他的神情,某一瞬間卻讓人覺得像個孩子。聽他說話,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面對這樣一位老者,我們似乎沒有一丁點兒緊張,因為他讓人感到他是豁達的,是澄澈的——這也許是人活到一定歲數、書讀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的境界。
(記者 張健)
謝辰生
青山今未老
有言人不輕
12月11日,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紀念《文物保護法》頒布實施30年的座談會即將召開。離會議召開還有半小時, 作為該法律的起草者之一,92歲的謝辰生已安靜地坐在位置上,仔細翻閱著自己寫的長達七頁的發言稿。不出所料,所談內容又是充滿憂慮:《當前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幾種錯誤傾向》,一如此前“足音”大標題所言:《謝辰生,“直言”與“直書”》。謝老穿了一件中式棉衣,臉頰清瘦,不斷地有人上前與他打招呼、合影,謝老一次次微笑著站起來、坐下,再站起來、再坐下……
雖已年逾九旬,為文物保護而奔波依然是他的常態:剛從安徽參加學術會議回來,就忙著去上海,緊接著馬不停蹄地去新疆……退休快20年了,除了前兩年生大病不得不在醫院待著,謝老的足跡遍布中國文物保護的現場。
今年最讓他開心的,是《中國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錄》在編纂完成66年后首次公開出版,9卷三大冊收錄了15245件中國流失至日本的文物。正是從參與《目錄》編寫時起,謝老開始與中國文物事業相依相伴。1946年,他隨大哥、史學家謝國楨去上海,由文物專家徐森玉舉薦擔任鄭振鐸的助手,并參與徐森玉主持的《目錄》編制。如今,負責《目錄》工作的5人中,僅他一人健在。
與謝老曾經一同奮斗的文物界老同志正在一個個離開。去年是徐蘋芳,今年是羅哲文。每一次看謝老出席他們的追悼會時低著頭、沉默著、緩緩走過的身影,就覺得他分外孤單。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說,正是謝老和眾多專家的一次次秉筆直書,許多文化遺跡得以保全,許多錯誤做法得以糾正。青山在,人未老,中國的文物保護感謝有他。
(記者 楊雪梅)
賀友直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上海的冬天雨多,敲了兩下門,雨聲幾乎遮蓋了敲門聲,正在猶豫是不是打個電話,里弄的鐵門“吱呀”一聲開了,抬頭看,二樓逼仄的樓梯間候著的那位認真、風趣、靈活的老爺子正是賀友直先生!
端著老爺子親手為我沏的普洱茶,隔著一張舊時年間的飯桌(據說也是每天畫畫的書案),眼前這位閱歷過將近一個世紀人事變遷、額頭幾乎不見皺紋、情感溫潤細膩的老人,無疑是一個藝術生命的奇跡。
民生銀行每年都要出記事日歷本,今年又增加了臺歷,日歷本和臺歷里的畫都請老爺子畫,他已經畫好了。“我畫畫構思時間長,出手很快。比方說臺歷必須體現‘民生’,我把12個月分成吃穿住行四部分,每部分三張畫,每張畫代表一段歷史,如‘行’,從步行到自行車到小汽車,小汽車停在那里,把老婆、孩子讓進車里,爹和娘卻遠遠地羨慕地看著,隱藏著對不孝之子的諷刺,構思巧不巧?”老爺子得意洋洋地追問。
住了56年的斗室清雅有致,窗外的汽車喇叭聲和隔壁鄰居的說話聲清晰可聞,這些幾十年的聲音、人、環境是吸引老爺子的“磁場”。“我專畫小東西。人家都說賀友直聰明,我的聰明在于我定位清楚。我一畫連環畫就聰明,畫別的純藝術的東西,腦子就空了。我就是參天喬木間的低低青苔,一個人不論是喬木、灌木還是青苔,都要充分利用周圍的空間和環境發育好,長好。這就可以了!青苔不要嫉妒松樹。”
掩上鐵門前,驀然發現,90歲的老爺子還站在樓梯口,手不抖,眼不花,頭發一多半還是黑色。耳邊似乎又聽到他剛剛開的玩笑:“您今天讓我破費了,我一早就打開了空調。你們北方人怕冷。”
(記者 劉瓊)
王堯
藏學之相承
生命所相系
拜訪王堯的那天特別冷,堪比往年的三九天。出中央民族大學西門,過古剎法華寺,虬枝朝天的枯樹旁一幢黃色高樓,便是王老的住處。王先生讓進如約而至的我們,好像招待熟識的門下弟子,兩杯溫熱的紅茶立刻驅走了訪客身上的寒意,主人一口鄉音不改的蘇北話,始終不離藏文化。
聽到我們對藏學感興趣,老人家如遇知音,從他的藏學啟蒙老師于道泉先生的家世以及他由于為訪華的泰戈爾擔任翻譯,偶然走上學術之路,一直講到自己如何跟從于道泉先生研習藏學、與藏族同胞情同手足的交往。
眼前的王老已85歲,用他自己的話說,已至“人生晚境”,雖然行動起來略顯不便,但仍是有空就去參加有關藏學的活動,上周還到中國社科院作報告,談藏傳佛教對蒙古族的影響,以及漢藏交融的歷史淵源。民族團結,貴比黃金,王老追昔撫今,念念在茲,這是貫穿他學問內外的精神維系。
談話中,他的思維依然清晰,當他沉浸在藏學的世界里,講述那些故事,闡述他對藏傳佛教和民族問題的觀點時,依然中氣十足,語氣鏗鏘,看不到老邁,看到的是諳熟圓通的自如和透徹,是旺盛的生命活力。
這活力的背后,是不負此生的孜孜以求,更是桃李滿天下的欣慰, 他的學生已在西藏歷史、藏傳佛教和藏族藝術等研究領域建樹斐然。遙想先生的篳路藍縷,得意諸弟子的杏壇芬芳,文脈相承,這也許是他活力依舊的秘訣吧!
(記者 董陽)
陳志華
尋真求諸野
拳拳鄉土情
退休后在中國大大小小的鄉村跑了20多年的陳志華先生,這一個半月來,因為腰出了問題,不僅不能下鄉,連樓都下得少了。他在沙發上慢慢地“出溜”下去,上半身幾乎平躺,兩肩抵住沙發背,兩腳支地,歉疚地解釋:“我只能這么不禮貌地‘坐’了。”
去醫院是一件讓他頭疼的事,別的不說,打車太難。今年年初為了參加同學會,在寒風中苦等幾個小時也沒打上車的事,給這位八旬老人留下了不小的“陰影”,以至于聊天中問及新一年的計劃,老人嘟囔著:“不計劃別的,只發愁明年的同學會怎么去,哪里打得到車。”
跟他聊起上次我們刊登的寫他的“足音”,很自然地,話題轉到了鄉土建筑保護。說到激動處,陳老顧不得腰傷直著坐起來。“一切都太快了”,他搖了搖頭。變得快、拆得快、毀得快,他和他的團隊再怎么趕、怎么跑、怎么搶救,也有太多的“來不及”。鄉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這條路上,這個“北京來的教授”沒少遭遇不解、敷衍和拒絕,但他最怕、最痛心的還是這“來不及”。
客廳的書架上擺著一溜兒照片,都是讓人溫暖的笑臉:下鄉時借給他房子住的房東,待人友善卻很早就過世的鄉長,黃河邊裹著白頭巾的老農……也許因為艱難,他更珍視笑臉背后的信念和力量。有一張陳老和村民攀談的照片吸引我起身走近,“這張您很年輕,差不多20年前吧?”“20多年了,你看,那時我頭發多黑。”“現在回過頭看,真有意義。”“唉”,他輕嘆,“20多年了,我們的文物建筑保護得怎么樣了?!”不再言語。我轉過身去,才意識到他已頭發雪白。他靜靜地“坐”在那里,眼睛微闔,似乎陷入沉思。
(記者 胡妍妍)
林兆華
方寸鳴隨意
幽花落自然
每次走進這個院子,時間就慢了下來。迎著細細的雪花,我再度來到首都劇場身后的北京人藝辦公樓。
大樓三層北側的這間屋子敞開著,主人不在,我這個客人徑直走了進去。好鳥鳴隨意,幽花落自然——書桌上的字帖被主人定格在心儀的字句;堆放著光碟和播放設備的另一張桌上,則來了“新朋友”:戲劇家彼得·布魯克舞臺劇的光盤。前不久,他的戲終于首次來到中國內地,實現了林兆華和他的約定:20年中,兩人三次見面,林兆華三度邀約。最引人注意的,是桌上近三尺高的林兆華青銅雕像,雕像底座上刻著“中國小劇場戲劇開拓者”,旁邊是北京人藝頒發的紀念獎杯。3個月前,戲劇界為此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林兆華正是這戲劇土地上耕耘不輟的墾荒者。獎杯旁,一張報紙被整齊地疊好:數月前刊有“足音”林兆華的人民日報,人物速寫中,他低著頭,眉頭微鎖,正是他在排練場的模樣。
老先生此時正在隔壁——那間被他自己親切地稱作“狗窩”的小屋?敲敲門,撩開東北風情的花布簾,坐在書桌前的林兆華攏著一豆光,正翻看村上春樹的《東京奇譚集》,手邊散落著《浮士德博士》、《齊世英口述》,看到我,眼睛從老花鏡上抬起,透出暖暖的笑意:“來了?”眼前這間六平方米的小屋,“氣場”不小:過去數十年,許多奇思妙想誕生于此;雖已退休十多年,林兆華仍朝九晚五地奔這兒“上班”——讀書、思考、準備要排的戲。
“布魯克的戲賣不過搞笑的戲啊……”老先生忽然說了這么一句,打斷了我的神游萬仞。他曾經飽滿的期待與此時的寂寞在這一瞬間跌落。“我又寫了十幾篇小文,你看看!”話題突轉,林兆華又露出他頑童式的笑臉。挑劇本、寫文章、排戲、辦邀請展、送戲到歐洲,老先生讓寂寞發酵成創作,在創作中獲得逍遙的大自在。
(記者 徐馨)
尚長榮
銅錘人不老
梨園情依舊
一陣清脆的京胡和急促的鑼鼓聲里,只見后臺“出將”的布簾一挑,閃出個花臉大漢來,燦爛的燈光下,他寬厚洪亮的嗓音將戲詞演唱得氣勢恢弘,慷慨悲壯——劇場立刻熱了起來。
最近沒有見著尚長榮,不過我知道,他始終奔波在劇場內外。他的爽朗的笑,他的高門大嗓,他的為了方便演出一直剃光的頭,在我心里早已成為一道風景。我還知道,剛在上海唱罷,他又要去維也納金色大廳登場了。雖已72歲,尚長榮至今仍是舞臺上押“大軸”的人。
京劇的“花臉”其實是個很吃虧的行當。臺上八面威風,志得意滿;可臺下洗凈鉛華、素面朝天時,即便穿行在人堆里,也沒幾人識得真顏。尚長榮也不例外。別看他是聞名中外的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最負盛名的京劇“花臉”,中國首位戲劇梅花大獎得主——他在人群中的陌生化效果并沒因此而改變。當年,尚小云決定讓這個5歲的“三兒”學戲時,一句告誡:吃這碗飯很苦,要耐住寂寞——似乎早已參透兒子的未來。
尚長榮并沒因此而感到失落。演了幾十年的戲,扮了幾十年的“黑頭”,每當臉上涂滿厚厚的油彩,全副武裝地站在聚光燈下,他感覺生命中的航程正駛向幸福的港灣。他用癡情和創造,成就了京劇凈角藝術獨特的“這一個”。以往,京劇界很少有人敢輕言“創造”一詞,出身梨園世家的尚長榮,卻開創了“以最靈活的方式”使用傳統表演技藝的新里程;他對塑造人物特別的熱情與自信,讓他的京劇三部曲《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世》、《廉吏于成龍》,顯現出獨特的藝術價值。事實上,京劇舞臺上“花臉”不只尚長榮一人,可是他的表演,讓多為配角的“凈”角行當光鮮亮麗地走向了舞臺中央,這是藝術對一個忠誠者的犒賞。歷史將長久記憶一個創造者的貢獻與激情。
(記者 劉玉琴)
陳忠實
感恩黃土地
情系白鹿原
依然是那口陜西話,樸實真誠,這就是作家陳忠實。2012年歲末,陳忠實像往常一樣,待在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陳忠實工作室”——一套普通的住宅里,靜靜地讀書和寫作。在充滿濃郁陜西風味的方言中,娓娓道來一個作家對于寫作、對于生活的理解,緩緩的話語就像白鹿原的黃土地一樣平實。
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陳忠實一直在讀書和寫作。每天早上8點半之前到工作室來,晚上6點離開。所讀的書里不少是作家朋友的作品,“讀他們的書對我而言受益也很大。每個作家對生活體驗的角度不一樣。”陳忠實說。
“昨天剛剛接受了一個約稿,寫一篇有關童年在白鹿原上生活記憶的散文。”對于那片土地,他實在是傾注了太多的情感,有太多的話想說。“每次回白鹿原下的老家,車一過西安的浐河,心里馬上就有一種亢奮。住在老屋里,坐在我家的小院,和老鄉們喝茶聊天,那種親切感、踏實感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找不著的。”回家的感受也是陳忠實正準備動筆的寫作內容。也許,通過對“回家”的書寫,一個作家得以完成精神上的還鄉。
“我首先要感謝讀者。” 201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舉辦了小說《白鹿原》出版20年的紀念活動。小說《白鹿原》20年持續暢銷,僅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出版了近140萬冊。今年,電影《白鹿原》也終于和觀眾見面了。在陳忠實看來,對于一個作家而言,讀者的認同與肯定是最大的感動和最高的獎賞。
“現在回老家少了。”陳忠實說。但是,在他的心中,在他的文字里,有一個永遠的白鹿原。
(記者 周舒藝)
侯孝賢
光陰載不走
俠客少年夢
距離臺北雙溪公園不遠,有一座中影文化城。冬季濕漉漉的空氣,為這里“古早”味的茶樓、碉堡和城門蒙上一層氤氳的神色。夕陽西斜,城里的熱鬧勝過了城外,十天來“砰砰磅磅”的敲打聲,催促一座唐代風格的大殿“破土而出”。“明天我們就要開機嘍!”這座城的老友、導演侯孝賢,撫摸著敦實的大殿立柱,謙和溫暖的笑容彌散開來。
距離上一部電影7年了,這一回侯孝賢選擇了投資9000萬人民幣,三地取景的大制作《聶隱娘》。他會讓武俠世界更富詩意嗎?謎底正隨時間的流逝慢慢浮現——不久前他們在內地完成武當山、隨州等地的外景拍攝,如今又在臺灣搭建大殿和將軍府兩處內景,依照歷史記載,以實木為材質、一榫一卯地復原唐代建筑。這位臺灣電影新浪潮的踐行者,堅持不讓生活沾染片場的風塵。電影拍了二十幾年,他每天清晨爬山一個多小時,步行或搭公車到片場,在咖啡館寫作劇本,執行上班族的作息制度,從來不熬夜。日子依舊綿長,原來電影里的恬淡、雋永和詩意,皆源自他的生活。
為何要走出“鄉土臺灣”?他說,終歸要“圓一個少年夢”。對于這個小學五年級開始沉醉于武俠小說,少年時代就喜好行俠仗義的導演來說,最樸素的“俠”就是外表強悍,但內心善良。這一回,他要讓形形色色的“俠客”登場,因為“人物活起來,才有意思”。
如詩人一般,侯孝賢用膠片收藏著生活中的吉光片羽。“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讀過侯孝賢電影里那些中國詩的意境,再舉目仰望這座穿越千年的大殿,造訪者有些恍惚: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
(記者 任姍姍)
李雪健
紅塵有深淺
投石問暖寒
李雪健的電話一直關機,這是他在片場的一個信號。冰冷的忙音,像一顆顆加速度的子彈,讓關注他的人擔心。上次見到他,還是七月溽熱的夏日,窗外是火辣辣的夕陽,窗內的他,披著外衣,蜷縮在沙發的一角,靜若處子。而今,他可安好?
這幾個月,偶爾接到他發來的短信,從車墩,從橫店,從懷柔,從無錫,他很忙、很累、很緊張,“每天吃盒飯,黑白顛倒,作息沒有規律,沒有時間進城轉轉——影視基地就是全部的生活。”他寫道,短促的字句中有堅韌,也有驕傲。在工作中,他幾乎與外界隔絕,也似乎已經忘記自己的身體,忘記那個躲在暗處、不時糾纏他的魔鬼。他像一朵癡情的向日葵,注視著太陽,膜拜著太陽,拼命地生長,準備奉獻一切,日出而作,日落不息。
在已經公映、播出的電影、電視里,我不時看到他。《一九四二》中,他飾演李培基——大饑荒中良知未泯的河南省政府主席,面對逃荒的災民向蔣鼎文求免軍糧;《有你才幸福》里,他是一位退休的老工人祺瑞年,找到了晚年的生活伴侶,以靜默詮釋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平安是福》中,他返璞歸真,成為村警務室的老民警郎大忠,教給身邊的人如何看到命運的細微與生活的肌理,如何抓住幸福;《人活一句話》里,他變成了縣長韓敬明,洞悉人生的坎坷與苦難。
他大病未癒,瘦了,老了,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認證歲月的沉潛、解讀生命的輪回,轉身間的堅毅不變,眼神里的初衷不改。仿若一顆種子,他已在黃土地上漂泊了千百年,奔走呼號,高蹈輕揚,扎根,長成大樹,復又孕育新的生命,化身作新的種子——這種不折、不彎、不屈服、不沉淪,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國風”?砥礪廉隅,椎心泣血。
“國風”,久不作矣!
(記者 李舫)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