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何以“大”——有感于“微”當選2012年度漢字
微博的“見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積微成著”,北京暴雨中152位民工奮力救人時發出“我們不要錢,我們是來救人的”“微言大義”,上升乏力、集體焦慮的草根群體的“身微力薄”……“微”,正是以這樣新鮮而深刻的內涵當選《新周刊》“中國嬌子新銳榜”2012年度漢字。
“微”風勁吹中,“炒”、“漲”等更富有財經色彩的年度漢字之后,“微”親切地回到“人”自身。“微是你我,是每一個推動社會進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個被打撈上岸不再沉沒的中國聲音,是每一個能被看見、能被聽見的人。”正如白巖松這番“微”解讀所言,2012年,“微”照亮無數微小甚至卑微的“人”。正是無數個“人”的合力,散播溫暖,懲惡揚善,積蓄起強大的正能量推動中國前進。“微”不僅再現2012年的生動場景、平凡關切,更表達一種可貴情感、寶貴價值。
這是可喜的變化,更是價值構建的新起點。“微”即小,代表著相對孤立的個體;但憑借微博、微信等新技術,“微”便涓涓細流匯成大江大海,放大為推動社會向善的民心、民意。上世紀80年代的“下海”“喇叭褲”是改革開放之初的符號表達;“金融”“房地產”則敘述了改革開放新階段經濟發展的事實;而“微”所指涉的“人”及其所表達的“你怎么樣,國家就怎么樣”的理念說明,在經濟發展、物質富足之后,人們已越來越關注自身如何參與、推動社會變革。
流行語是風向標。在毒奶粉、“小悅悅”事件后,在經濟增長減緩時,人們自覺企穩沉思,與其抱怨,不如行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這種思考頗有價值。2012年度關鍵詞很多,從“微”到“擰”,從“莫言”到“江南style”,有的可能只反映時髦心理,有的則重在高度概括與形象表達;當人們賦予其更多的價值內涵和期待,其中透出的社會進步讓人振奮。它說明人們已不再流于物質的、淺表的訴求,而有了價值的自覺。
來年的新年度漢字必將取“微”而代之,但“微”所傳達的以人為本、責任等理念永不過時。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