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出海”,翻譯之“船”至關重要
日前,國內暢銷的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簽約了3位來自美國的翻譯人,借助這3位優秀的譯者向海外讀者推廣中國科幻文學。而在此前,據筆者了解,由于語言等條件的限制,中國的科幻文學在海外科幻文學界基本無人知曉。
此次國內當代科幻文學的代表作《三體》三部曲借助美國本土譯者走向海外,令筆者聯想起了不久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據媒體報道,莫言能夠獲獎,其作品的瑞典文翻譯陳安娜和英文翻譯葛浩文功不可沒。正如有學者所言,如果沒有優秀的翻譯家把莫言的作品翻譯成外文,必然會影響莫言作品在國外的傳播力。可以說,翻譯工作至關重要。
前幾年,作家劉心武訪問法國,他發現接待他的法國人幾乎沒有人知道魯迅。按理說,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就已翻譯出版了不少魯迅的著作到國外,其中就包括了英文、法文等多個語種,但劉心武發現,由國內翻譯出去的作品一般都被閑置在國外圖書館的某個專業書架上,而在書店里,日本、印度作家的書都很容易找到,卻難以見到有魯迅的書售賣。究其原因,還在于法文版本的魯迅著作翻譯水平欠佳,以至于魯迅的經典著作被“平庸化”,自然難以吸引挑剔的法國讀者購買。
現在看來,翻譯已成為制約中國圖書乃至中國文化走向海外文化市場的最大障礙之一。據筆者了解,目前有些已被外國出版商看中的作品,如曾獲“老舍文學獎”的小說《受活》,盡管簽訂了英、法、意文本輸出版權的合同,但因找不到合適譯者,至今難以交貨。
把母語翻譯成外語之后很難符合外國人的閱讀習慣,這是國際翻譯界的共識。這就說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翻譯問題還不能僅僅簡單地理解為翻譯的質量,而應該細化為對外國文化、外國讀者、外國市場的了解。目前在國外影響較大的中國作品都是海外漢學家翻譯的,比如70多歲高齡的葛浩文曾翻譯過巴金、莫言、賈平凹、王朔等人的作品,尤其是他近年翻譯的《狼圖騰》在海外圖書市場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可以說,他是當今文學翻譯領域中譯英的不二人選,但他畢竟年事已高,據說堆在他手頭等著他翻譯的中國作品“他這輩子都譯不完”。
遍數目前歐美文化界,從事中文翻譯、夠水準的漢學家不到20人。因此,不少國家翻譯中國作品都不是直接從中文翻譯,而是從其他語言的版本轉譯,這樣往往使譯作與原作相差甚遠。另外,由于中文翻譯報酬偏低,出版社出于商業利益考慮又不能容忍十年磨一劍般的翻譯進度。因此翻譯質量往往大打折扣,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多數中國優秀圖書只能出現在海外的圖書館而不是書店。
中國文化的對外翻譯,歸根結底要依靠一批通曉中文的外國翻譯家與學者。假如中國文化人能與這些外國翻譯家進行有效溝通,形成合力,將既有利于外國譯者快速鎖定有價值的中國文化產品,也有利于中國文化人深度了解別國的受眾心理。目前,中國作家協會已開展中國作家百部精品工程,即由中國作協組織推薦作品,假如海內外翻譯家有翻譯方面的愛好,可以申請翻譯出版津貼。根據已有的經驗,在短期內人才缺口無法彌補的情況下,海外漢學家可以成為我國文化翻譯隊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我們應組織一批這樣的海外漢學家參與中譯外工作,并加強與國外出版社的合作,“借船出海”,擴大中國文化在海外市場的份額。
此番莫言獲獎有望讓更多西方讀者關注中國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次良好契機。然而,中國文化要想真正地打入海外市場,謀求合力就顯得至關重要。這個合力包括政府與民間、中國文化人與外國翻譯家,以及外國版權運作方之間的協力,而選好、搭好翻譯這條“船”至關重要。
(編輯:偉偉)
· | 當代文學地理學與本土經驗 |
· | 傲慢與偏見:文學的雅俗之變 |
· | 這一代文學的表述 |
· | 在文學的路上重新出發——“魯十九”學員代表畢業發言 |
· | 文學變了,還是讀者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