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 “行規”初立
首屆中國紀錄片制作行業年會13日落幕,與會者認為
中國紀錄片 “行規”初立
制圖:蔡華偉
12月13日,首屆中國紀錄片制作行業年會在北京落幕。100多家制作機構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與制作機構如何深入合作的議題。作為國內最大的紀錄片播出平臺,央視紀錄頻道自2011年1月1日開播以來,對行業資源整合、行業標準的確立起到了促進作用。
題材
改變內容狹隘現狀,按照觀眾需求“供貨”
長期以來,國內的紀錄片市場欠缺基本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導致制作機構在投資制作紀錄片時面臨骨干團隊少、優秀人才少、資金投入低、節目品質低等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考古探索類、自然動物類、科技軍事類和社會技術類的紀錄片收視需求是最大的,其次才是人文地理類和歷史檔案類。然而,中國紀錄片市場的節目供應情況卻與觀眾需求背道而馳。
“中國的紀錄片中,自然題材類紀錄片的數量少,制作團隊也少,社會題材類紀錄片數量多,但質量明顯不高,一是投入成本低無法保證節目質量,二是行業對社會類節目的選題和理解還比較狹隘。”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說。
2011年7月15日,紀錄頻道啟動了“活力中國”邀請招標活動,以“社會類現實題材”為選題范疇。紀錄頻道投入資金超過1000萬元,面向社會制作機構委托定制100集現實類紀錄片,吸引了51家社會制作機構參與,31家機構投標,收到42份投標文件。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節目委托制作的形式,推動整個行業的標準化建設,包括選題標準、形態標準、技術標準和價格標準。”劉文說。
2012年3月,首批“活力中國”社會類現實題材紀錄片開始在紀錄頻道播出,至今已經播出42集,人物類紀錄片《早安小丑魚》、財經類紀錄片《我是老李》、時尚類紀錄片《“獨狼”的新生》、科學紀錄片《憤怒》等作品給觀眾帶來了新的紀錄片觀賞體驗。
(編輯:子木)
· | 拍紀錄片先把自己否定三次 |
· | 21部國產紀錄片獲2013年度首批推薦 |
· | 大型紀錄片《苦難輝煌》的幾點啟示 |
· | 中國藝術報:紀錄片“炫技”請勿割傷公眾知識 |
· | 大型紀錄片《京劇》首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