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再現(xiàn)英雄本色
《瓦爾特》記錄了我們的過去和現(xiàn)在,記錄了我們曾經(jīng)擁有而現(xiàn)在缺失的東西。電影穿梭于傳奇和現(xiàn)實之間,穿梭于電影角色和人物原型之間。
——塞爾維亞電影導演安德烈·安欽
上世紀70年代,一部南斯拉夫故事影片《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把民族英雄瓦爾特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一代人心里。40年后,由塞爾維亞新銳導演安德烈·安欽執(zhí)導的紀錄影片《瓦爾特》于11月8日登陸塞爾維亞各地院線,這部影片,將真實人物與銀幕上的瓦爾特交織在一起,試圖探明現(xiàn)實與傳奇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懷著對瓦爾特的敬意和對新片的好奇,筆者日前與《瓦爾特》的導演安德烈·安欽進行了一次遠距離的對話,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
經(jīng)典之作引發(fā)共鳴
紀錄片《瓦爾特》的拍攝是與故事片《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產(chǎn)生的巨大反響分不開的。當年瓦爾特這個銀幕上的英雄曾讓億萬觀眾癡迷,并跨越國界廣泛深入人心。
1972年,《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在南斯拉夫公映,那一年,安德烈·安欽剛剛出生。長大后他開始關注《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更像一部好萊塢的動作電影。
傳統(tǒng)的游擊隊題材影片中塑造的多是些不修邊幅的綠林好漢,他們往往最后會因傷病而死去。但是瓦爾特獨樹一幟。影片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衣著得體、風度翩翩的男主人公,他足智多謀,身懷絕技,一次次化險為夷。影片公映后很長時間,人們才在諸如《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碟中諜》)等影片中,看到類似在行駛的列車頂上打斗等一些精彩的動作場面。所以安欽認為,瓦爾特就像英國電影《007》中的詹姆斯·邦德一樣,是南斯拉夫的超級英雄,也使得這部電影成為南斯拉夫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
《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的成功之處在于其精巧的劇情設計以及創(chuàng)新的動作場面,可以說它的上映集“天時、地利”于一身。它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游擊隊影片的老套路,比如游擊隊員要無時無刻地表現(xiàn)出愛國熱忱、追求自由和理想、為祖國不惜犧牲生命的大無畏精神等等。片中主人公更像是一位俠士,類似于中國武俠片中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英雄。因此,在當時同類影片中顯得尤為獨特,成為一部劃時代的經(jīng)典影片。
談到當年這部影片在中國產(chǎn)生的轟動效應,安欽認為,一方面這部影片上映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中國那時還很難看到西方國家的電影;另一方面,當年中國與南斯拉夫的制度相近,而該片反法西斯的主題與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又非常契合,因此引發(fā)眾多中國觀眾的共鳴。
還原真實追尋高尚
紀錄片《瓦爾特》記錄了上世紀70年代的“瓦爾特現(xiàn)象”,記錄了一個隨時準備為他人獻身的民族英雄的銀幕形象是如何在當時掀起熱潮的。然而真正的弗拉基米爾·佩里奇·瓦爾特與演員巴塔·日沃伊諾維奇扮演的瓦爾特,從某種意義上說,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電影瓦爾特的原型弗拉基米爾·佩里奇·瓦爾特1919年生于普里耶波列(現(xiàn)波黑塞族共和國境內(nèi))。二戰(zhàn)期間,為了保衛(wèi)祖國,只身前往薩拉熱窩。在與法西斯的斗爭中,他智勇雙全,事跡被廣為傳頌。1945年薩拉熱窩解放前夕,這位英雄不幸犧牲。他是薩拉熱窩的靈魂,薩拉熱窩因他而成了當時南斯拉夫不屈的象征。
然而隨著南斯拉夫的解體,有關瓦爾特的故事也出現(xiàn)了眾多版本。今天,當人們談論起瓦爾特時,往往只是一個影片中的人物,而不再是那個活生生的民族英雄。一切有關他的傳奇也都被電影劇本編撰的故事所代替。人們已經(jīng)不再記得真正的瓦爾特和與他相關的事跡了。
“《瓦爾特》記錄了我們的過去和現(xiàn)在,記錄了我們曾經(jīng)擁有而現(xiàn)在缺失的東西。電影穿梭于傳奇和現(xiàn)實之間,穿梭于電影角色和人物原型之間。”
安欽表示,紀錄片《瓦爾特》試圖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為什么當時社會掀起了瓦爾特熱潮,為什么《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會從眾多同類型影片中脫穎而出,瓦爾特為什么會成為中國人的偶像……電影也向廣大觀眾揭示了電影中瓦爾特的原型弗拉基米爾·佩里奇·瓦爾特的一生。
安欽在這部紀錄片中首先將一段段碎片式的內(nèi)容聯(lián)系在一起,希望為觀眾再現(xiàn)英雄所處的那個特殊年代。影片中出現(xiàn)的人物都是和弗拉基米爾·佩里奇·瓦爾特本人或他的扮演者有聯(lián)系的人。通過這些人的講述,向觀眾揭示了一個英雄的善良和美德,而這些可貴品質(zhì)現(xiàn)在正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日益豐富而被漸漸遺忘。安欽說,如果今天有人愿意為另一個人付出生命,一定會被認為這個人瘋了。正因為當代人身上太缺乏人性中的真、善、美,才顯得英雄更為可欽可敬。
相約中國明年再見
紀錄片《瓦爾特》在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波黑首都)、普里耶波列(波黑塞族共和國境內(nèi),瓦爾特的出生地)和古巴拍攝完成,影片主講人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由于身患壞疽病,需要在古巴治療,因此古巴成為一處重要的拍攝地。片中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弗拉基米爾·佩里奇·瓦爾特的親姐姐伊林卡·戈魯博維奇、歷史學家以及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制作班底的部分成員,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了瓦爾特。其中瓦爾特的姐姐向人們講述了英雄作為普通人鮮為人知的故事。
安欽告訴筆者,《瓦爾特》原定今年9月在中國舉行首映式,因為當年《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在中國引起的轟動遠比在南斯拉夫大,而且巴塔·日沃伊諾維奇至今仍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偶像。但因巴塔近來健康狀況欠佳,無法長途旅行,首映式最終還是定在了貝爾格萊德。但是明年初,這部影片將會與中國觀眾見面。
“我很樂意和你們講述瓦爾特的故事,也希望你們愛聽他的故事。當然你們隨時可以選擇離開,而我將永遠守候。”演員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坐在哈瓦那一處拍攝地,深情地望著鏡頭,講完了影響他一生的瓦爾特的故事。他的話耐人回味,寓意綿長……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