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焦裕祿》受熱捧:焦裕祿精神為何依然感人?
新華網上海12月5日電(記者孫麗萍)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去世半個世紀之后,重新挖掘和塑造焦裕祿精神的電視劇《焦裕祿》近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焦裕祿精神為何依然感人?當下的社會還需不需要焦裕祿精神?4日在上海舉辦的“電視劇《焦裕祿》評論研討會”上,這部電視劇的主創人員與文化界、評論界人士濟濟一堂,直抒胸臆。
還原真實焦裕祿:“更新一個時代的記憶”
焦裕祿,這個名字伴隨著幾代中國人的成長。然而,反復登上文藝舞臺和熒屏銀幕的焦裕祿形象已經逐漸陷入英模人物“高大全”的定式。
上影集團等聯合拍攝的電視劇《焦裕祿》則令觀眾耳目一新。著名演員王洛勇扮演的焦裕祿,穿著雪白的高領針織衫、能詩擅文、能唱會跳。他受過傳統教育,進過大學校門,富有幽默感,所到之處灑滿笑聲。他還能文能武,參加剿匪,當車間主任,富有個人魅力和人情味。
為還原一個真實的焦裕祿,從零上四十攝氏度的河南蘭考到零下三十攝氏度的黑龍江,電視劇《焦裕祿》的攝制組沿著他的生命軌跡一路“追蹤”,挖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從艱苦奮斗的青少年時代,土改和剿匪經歷,到在工業戰線上的奮斗,最終在蘭考戰風沙、治鹽堿奉獻生命,這部電視劇在以“編年史”方式回顧焦裕祿的多彩人生的同時,也揭示了焦裕祿對人民的愛、對黨的忠誠和信仰的由來,以及他的文化意義。
著名影評人石川說,這部電視劇為國人“更新了一個時代的記憶”。從人物塑造上來看,它呈現的焦裕祿形象更豐富,更鮮活:不僅有鄉村干部的樸素、堅韌,同時也具有知識分子干部的智慧,講究調查研究、深入細致的工作方法。這正是電視劇《焦裕祿》在藝術創作上的“與時俱進”之處。
焦裕祿精神為何依然感人?
伴隨電視劇《焦裕祿》在央視的熱播,劇中的許多細節激起觀眾的感動與回味。
為了解決老百姓的“買煤難”問題,焦裕祿實地調查,自己排隊,給賣煤的人遞煙說好話;飄著冬雪的寒冷冬夜,他挑著擔子給偏遠的公社送去棉衣……在電視劇中,所有一切情節和矛盾沖突都圍繞著百姓展開。啟人心、思良策……焦裕祿始終與人民血肉相連。
電視劇播出后,許多觀眾在互聯網上贊譽焦裕祿精神“令人感動”“堪稱楷模”“真心真意做人民的好公仆”……這些發自內心的共鳴發人深思。
著名編劇李云良說,今天的老百姓對《焦裕祿》自發的、質樸的喜愛,意義非常重大。“人們需要的不僅是銀幕上的焦裕祿。我們更需要現實的焦裕祿,希望這樣的干部就在我們身邊”。
“電視劇《焦裕祿》的熱播,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今天社會的很多需求、很多渴盼。”上海社科院學者巫志南說,在經歷了30多年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中國,在當今社會復雜的現實中,焦裕祿精神重新給民眾帶來的感動,有一種“直指人心的意義”。焦裕祿應當成為全體黨員和領導干部、同時也是所有公民的一面心靈之鏡。
用真誠打造主旋律文藝新經典
由上影集團等聯合出品的《焦裕祿》,由李文岐導演、何香久編劇,著名話劇演員王洛勇、金雞獎影后顏丙燕主演。該劇從劇本創作到拍攝制作歷時四年多,是一部海派電視劇的“誠意之作”。
該片導演李文岐說,真誠的創作態度決定了這部電視劇的品質和情感濃度。“在拍攝《焦裕祿》的三個多月、100多天里,我始終抱著一種最為敬仰、虔誠的心態。拍攝焦裕祿就像給我們的父輩作傳記。他們真誠地對待人民,把自己當成老百姓的兒子……如此樸實,而又如此踏實;如此平凡,卻又那么偉岸。”
為了塑造“平凡、平實、平和”的焦裕祿,王洛勇甚至在生活中也不脫下戲服,完完全全將自己融入戲中。他的表演質樸而充滿了真實氣息,讓焦裕祿的兒女也稱贊“神似父親”。
在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文藝評論家酈國義看來,電視劇《焦裕祿》以其濃郁的人文思想和強烈的現實關照,為當下的主旋律文藝創作設立了一個“新的起點”和“新的標桿”。
他認為,在一個缺少信仰的時代中,《焦裕祿》作為海派電視劇的精品之作,重新塑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脊梁”的形象,同時也有力地弘揚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能夠創作出如此優秀一部電視劇作品,這本身就需要有‘焦裕祿精神’。那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沒有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的人,是拍不出焦裕祿的‘精氣神’的。”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務長曾俊說,電視劇《焦裕祿》為社會注入了精神能量。焦裕祿精神并沒有過時,正相反,各行各業都在呼喚著“有信仰、能擔當、敢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