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央視熱播 口碑收視雙豐收
王洛勇扮演的焦裕祿形象
由浙江永樂影視制作有限公司與上海電影集團聯合打造的30集電視劇《焦裕祿》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該劇是廣電總局推介的十部十八大獻禮重點劇目之一。隨著電視劇劇情的推進,該劇收視率節節攀升,在網絡上也引起一片熱議。與之前的電影版專注于焦裕祿在蘭考的事跡相比,電視劇《焦裕祿》全方位展現了焦裕祿的人生畫卷。劇集從焦裕祿的青少年時代講起,從他抗匪“保田”、抵抗日軍到解放后擔任蘭考縣縣委書記,為觀眾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來了解焦裕祿平凡卻偉大的一生。
焦裕祿家屬說:這是大孝之作
此次為電視劇《焦裕祿》獻唱主題曲的余音是焦裕祿的外孫,余音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我是80后,沒有見過外公本人,但我是聽著母親和外婆講著外公的故事長大的。”據了解,這首主題曲由余音的母親創作,歌曲中一聲“娘”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劇中主人公焦裕祿對自己母親的深情,二是焦裕祿曾說“我是人民的兒子”,代表了一個人民公仆對老百姓的深情。
焦裕祿二女兒焦守云表示:“我和家人唯一認可的《焦裕祿》傳記作品是殷云嶺、陳新創作的《焦裕祿傳》,電視劇就是根據這部作品改編而成的。當我看到編劇何香久通宵達旦寫劇本,當我們聽到李文岐導演說要為我們這一代人的父親拍一部主旋律作品時,我和家人都為之深深感動。現在看完了作品,我們認為,這是一部大孝之作。我把主演王洛勇的定裝照拿給家人看時,家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中’!我相信近幾年來不會有人再敢演這個角色了!王洛勇老師演得很出色,我記得他演爸爸患肝癌忍受疼痛的戲時,劇中提供了這樣的橋段:焦裕祿忍受病痛堅持工作,在腰部頂著茶杯或者木頭,到最后把藤椅都頂爛了。王洛勇老師為了演好這段戲,在身上綁上了插頭,導致自己的身體都流膿了。一直到拍攝完成,他才慢慢恢復。”真實的焦裕祿,并不需要“高大全”。作為參與電視劇《焦裕祿》拍攝的一員,焦守云和劇組人員堅守的就是這份真實,用事實還原一個真實的焦裕祿。
主創說:焦裕祿的故事比想象的還要精彩
劇中主創為了了解焦裕祿的故事,多次深入采訪。他們驚訝地發現,無論是哪一天,焦裕祿墓前都會有群眾。后來他們才得知,老百姓早把焦書記當成自己家人了,所以,誰家里遇到什么事兒都要來和焦書記說一說。
“焦裕祿的人生故事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豐富,一部電影可能難以涵蓋全部,這是我們重拾這一人物題材的原因。非常榮幸我們作為一個民營公司,能夠拍攝出這樣一部融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電視劇,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在十八大召開之際,也向十八大獻上了一份厚禮。”電視劇《焦裕祿》總制片人程力棟說。
自2008年著手籌備起,編劇何香久寫這個劇本花了470多天,編完以后淚流滿面。他說:“這470多天每天都有驚心動魄的故事發生,每一天焦裕祿都是在奔波、勞碌、糾結、焦灼中度過,他的工作日程表把我自己感動了,可以說他在蘭考經歷了奮斗的艱辛,也經過了思考的痛苦,蘭考是他生命的華彩樂章。我和總制片人程力棟沿著焦裕祿的足跡,先后到哈爾濱、黑河、尉氏縣、蘭考縣以及焦裕祿的出生地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北崮山鎮采訪,一路都在收獲感動。”
主演王洛勇說:“老鄉拉住我說,你演的是焦裕祿,得請你吃飯!這種感情遠遠超越了戲劇范疇。我的手機里有焦裕祿的照片,我會時刻拿出來看看,問問圍觀的老鄉我的造型到底像不像。”
電視劇開拍后,不少曾經見過焦裕祿的老鄉,主動跑來做群眾演員,這些群眾演員其實更像“形象指導”,他們說話直率,王洛勇扮演焦裕祿時,身材胖了瘦了,皮膚白了黑了,他們會毫不留情地指出。時常會有大嬸大爺盯著王洛勇上上下下地打量,問他體重是多少,雖然王洛勇的外形與焦裕祿很接近,他們還是會看了又看,然后很嚴肅地說:“重量差不多,但是你這個臉還得瘦一些!”老鄉回憶起焦裕祿的說話方式,都說他喜歡用嘮嗑的方式和大家交談。很多人說,當地老百姓遇到高興的事,就去跟他念叨念叨,遇到傷心的事就去找他哭一場。“焦裕祿不會給你下定義說你是什么人,有人不滿意了,他總是會先問對方,你有什么難處,然后想法子解決,讓別人滿意了,他自己也快樂了。”
當劇組在拍攝一段焦裕祿號召大家種糧的戲時,王洛勇扮演的焦裕祿在山坡上喊著“大家辛勤種地,糧食才會有保障”,一位觀看拍攝過程的老奶奶站出來喊道:“你們演得不對,焦書記不是這么說話的,他會說‘人勤地不爛,處處是金山’。”可見焦裕祿在老百姓心目當中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
王洛勇說,焦裕祿既有才學勇氣,又懂得做人的工作,用時髦的話說,這樣的人身上有強大的正能量,誰都希望有這樣的朋友,焦裕祿這樣的人放在哪個時代都受尊重!
專家說:電視劇《焦裕祿》超越了好人好事的表述方式
《焦裕祿》熱播,網絡上一片熱議,很多網友都說,這樣的電視劇在中央一套播出,對于樹立共產黨員形象,對于塑造一個時代的楷模,作出了貢獻。主創人員和文藝評論家們也紛紛發表了對該劇的看法。眾專家指出,《焦裕祿》開創了英雄模范劇的新思維,不再只是寫好人好事的敘事模式,而是通過戲劇沖突,把一個豐滿真實的焦裕祿呈現在觀眾面前。
有專家說:“現在很多作品為了迎合市場,用所謂的貼近將英雄矮化了,甚至有人開始懷疑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的動機。而這版電視劇《焦裕祿》特別可貴的是沒有為了貼近普通人而給英雄找缺憾,事實上英模人物之所以這樣,肯定有超越普通人的地方,或者說,他就不是一個普通人。焦裕祿人性中有堅韌、隱忍、大善,他的人格魅力超越了很多普通人。該劇也沒有神化英雄。雖然是從焦裕祿跟土匪斗智斗勇充滿了懸念的故事開始敘事,但主創的度把握得非常好,沒有把焦裕祿寫成一個傳奇,一個救世主,而是以人的方式來描寫他的成長。”
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表示:電影《焦裕祿》已經具有相當的高度了,可以說22年之后再拍30集電視劇《焦裕祿》,這本身就需要勇氣、才氣和獻身精神。電視劇《焦裕祿》在矛盾沖突中間來塑造英模,很有創新意識。在劇中,焦裕祿從一開始就處于多種矛盾之中。總體來說避免了流水賬式的好人好事的敘事模式,這是一種超越。中央電視臺曾經播出過《永遠的忠誠》,已經在回避傳統的英模題材的表達方式,當時,專家們看了很振奮,這次,看到《焦裕祿》,更加激動。這部電視劇始終把焦裕祿放在矛盾沖突中間來塑造,不僅真實再現了完整的焦裕祿——一個在苦難中奮斗的青少年的成長經歷,劇中還有土改和剿匪,還有他在工業戰線上的拼搏,當然也重點描寫了他在蘭考的工作,呈現出了一個全面的、多側面的焦裕祿。特別是焦裕祿的青少年時代處理得非常好,實際上講了焦裕祿精神的出處,焦裕祿性格的歷史基礎和生命體驗的依據,包括他的文化意義。劇中,在許多關鍵的時候出現了閃回鏡頭,表現了焦裕祿的青少年生活,表現出了他從小就是個有反抗個性和獨立思考的人,這也是他的精神動力來源之一。在這一方面,在突破好人好事的敘事模式上,電視劇《焦裕祿》是目前最好的作品,它塑造了血肉豐滿的焦裕祿。
文藝報總編輯閻晶明表示:這部電視劇比以往的英雄模式劇,在人物塑造上確實有比較大的突破,它強化了一些人物的復雜性,人的精神世界的內涵。
《當代電視》雜志主編張德祥則表示:以英雄模范人物為主角創作的電視劇、電影不少,真正被大眾所接受的不多。《焦裕祿》讓英模人物的形象更豐富,更豐滿,更全面了。以前我們知道的焦裕祿就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知道他在蘭考的這一段經歷。而電視劇整體表現了焦裕祿,把他的成長過程全面呈現出來,為焦裕祿人格精神的提升,找到了一個邏輯依據,一個成長的土壤,一個成長的過程,有人物的邏輯,而不是宣傳出來的一個概念化的英雄。
中國視協主席趙化勇說:黨中央要求黨員干部“心為民所想,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50年前的焦裕祿恰恰就完美地做到了這一條,50年前有很多黨員干部都做到了。但是50年后有很多黨員干部沒有做到。這個時候再播出《焦裕祿》這樣的電視劇,有著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對于我們的人民來說,還是對于我們的各級干部來說,還是對于我們國家來說都非常有必要,都有著非常強烈的現實觀照作用。我們要感謝浙江永樂影視制作有限公司敢于拍攝制作這一題材,如果說沒有責任的擔當,沒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他們恐怕做不到也做不好。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