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勿忘文化理想
國家文物局近日公布了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共有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45個項目入選。據最新統計,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的總數已達43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就有30項,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對于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先人留下了太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珍視和保存。但倘若申遺演化為一種熱潮,文化理想被經濟利益裹挾,躁動訴諸于行動的時候,尤其值得警惕和反思。
“申遺熱”的出現,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文化遺產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后,其品牌文化效應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世界上很多保留傳統風貌的城市都受到旅游者的青睞,即使是一些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申報世界遺產成功后也能吸引大量的游客。這成為一個巨大的“誘惑”,巨大到文化理想因此變得無力、蒼白。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和對文化的敬畏,一些地方的歷史街區在基礎建設中受到威脅,甚至很多歷史文化名街在城市改造中被拆毀,失去了其歷史文化價值和遺產價值。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不惜花巨資大興土木、大造假古董和假文物,出現了“真文物遭殃”而“假古董吃香”的畸形文化現象。還有的古村古鎮遷走原住民,然后大舉招商,將其改造成商鋪、旅店、農家樂、茶社、咖啡屋充填的“游客天堂”。在這樣的“天堂”里,連一間見證歷史的博物館也沒有,名人故居則裝點著一些毫不相干的紅木家具、老瓶老壺、三流字畫,導游講的是所謂的民間故事。如此“打造”,歷史文化沒有了莊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
重申報、輕保護,已經引起主管部門的關注,對文化遺產實施動態管理、建立退出機制,打破了文化遺產資格的終身制。但讓“申遺熱”降溫,恐怕還需要一些釜底抽薪的措施,比如引入更多的監督機制和問責機制,增強主管領導的文化修養和文化自覺,破除GDP崇拜情結,從根源上杜絕“拍腦袋”決策產生的土壤,讓保護文化遺產不僅成為一種文化理想,更是一種文化責任和使命。
(編輯:偉偉)
· | 記憶申遺與文化堅守同樣可貴 |
· | [文化評析]巨資申遺與爭當“貧困縣” |
· | 申遺之后考驗才開始 |
· | 申遺,究竟為了什么? |
· | 陜西:《中國明清城墻申遺聯展》在西安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