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關于建設文化強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召開的黨的十八大,舉國關注、人民期待,同時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胡錦濤同志在大會上所作的工作報告,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思想深邃、論述嚴謹,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是一部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光輝文獻,一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勝利的政治宣言;是一個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一個推進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黨的建設的工作指南。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認為黨的十八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突出強調把科學發(fā)展觀作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切實把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貫徹到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總結10年來黨和國家工作的寶貴經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黨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fā)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有力的思想保證。因此,具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最鮮明的精神實質的科學發(fā)展觀,是中國共產黨的集體智慧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境界,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水平。可以說,黨的十八大的最大亮點、歷史貢獻和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對科學發(fā)展觀進行了新定位:科學發(fā)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第二、從新的高度強調文化建設在新的歷史征程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文化既要化人、又要養(yǎng)心,看似柔弱、實則堅強。文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文化的地位作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中日益凸顯,這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必然和人民的期盼。所以,黨的十八大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事關民族血脈、人民精神家園生死攸關的嶄新高度,開宗明義地強調:只有充分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歷史和現(xiàn)實的經驗反復證明,一個國家要立足于國際社會,一個民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同樣不能貧困,而且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力量往往會對物質力量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可以預見,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我們黨、國家和民族、人民,每前進一步都會散發(fā)著文化的光芒,沐浴著文化的陽光。
第三、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完整的新思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一次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部署,在國內國際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得到了全黨全社會的積極回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提出,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結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未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思路: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fā)展,建設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思路決定出路。我們相信,這個體現(xiàn)著科學發(fā)展觀要求的新思路,必將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必將貫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全過程,必將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上發(fā)揮重大而深遠的指導作用。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