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演出,一部國歌誕生的藝術史——“《前進·進》中華情·唱國歌”文藝演出側記
舞蹈《暴風雨》 中國藝術報 彭寬 攝
這是一臺內容與形式都極具個性的文藝演出。它不是單純的歌舞組合,不是聯歡晚會,不是詩歌朗誦會,也不是戲劇。演出以田漢創作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這一偉大作品前后多年的個人思想發展、藝術探索為脈絡,以那段中華民族不屈奮斗的中國現代史為背景,以舞臺蒙太奇為連接手段,綜合了獨唱、合唱、器樂、朗誦、話劇、舞蹈、造型表演等多種文藝表現形式,對國歌誕生歷程及其蘊涵的偉大民族精神,做了一次高度藝術化、獨具特色的詮釋。
朗誦《暴風雨》 中國藝術報 彭寬 攝
這就是10月27日在武漢緊緊抓住了現場千余名觀眾心靈的“《前進·進》中華情·唱國歌”文藝演出。演出由中國文聯、武漢市政府、田漢基金會聯合主辦。演出當天,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夏潮和武漢市有關部門領導都到場觀看。可以說,整臺演出非常樸素,因為舞臺沒有奢華的背景,沒設置LED大屏幕,沒安排令人眼花繚亂的現場特技;但又可以說,整臺演出非常華麗,因為蘇叔陽、李羚、殷秀梅、王潔實、黃華麗、石維堅、董懷玉、張晶、曹燦、馬梅等眾多國家一級演員傾情加盟,令整個舞臺群星閃耀、熠熠生輝。
李羚主持演出 中國藝術報 彭寬 攝
“我們從這臺演出中能夠了解,國歌的詞作者田漢,是怎樣從一個年輕的浪漫主義的詩人,成長為一個國魂和民族魂的代言人?由此,我們也就能夠更深刻地了解國歌誕生和發展的歷史,感受國歌所蘊涵的無窮力量和偉大精神。”田漢基金會理事長、作家、戲劇家、文化學者蘇叔陽如此闡述這臺演出的創作動機和藝術內涵。
曹燦朗誦《日出之前》 中國藝術報 彭寬 攝
整場演出分為“暴風雨所誕生的”、“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血肉筑成的長城”、“民族解放的戰歌”、“民族勝利的凱歌”、“永遠的進行曲”六部分,鮮明地體現了國歌醞釀、創作和深入人心的整個歷史過程。前半場演出回顧了《月下的細語》《對著初春的細雨》《暴風雨》《日出之前》《畢業歌》等田漢一系列的優秀作品,從中不難讀出一個藝術家的心路歷程和思想發展,直至《義勇軍進行曲》水到渠成的顛峰成就;后半場演出則重溫了《怒吼吧,黃河》《延安頌》《黎明的通知》《長江之歌》等眾多文藝大家的經典作品,令人體會到對國歌精神的無限延伸和共同呼應。演出中更是介紹了田漢、聶耳乃至當時世界第一男低音、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分別為這首偉大作品作詞、譜曲、演唱以及宋慶齡題字的歷史細節:田漢創作中思想認識的高度升華、聶耳譜曲時的激情與義無反顧、保羅·羅伯遜在當時反法西斯各同盟國演唱這首歌并預言它必將成為中國國歌的藝術家的遠見與直覺……這一切,都深深感染著現場觀眾。
交響大合唱《怒吼吧,黃河》 中國藝術報 彭寬 攝
“看了這臺演出,真像是看了一部國歌誕生的藝術發展史,心情激動。”觀眾在演出最后全體起立,同聲高唱國歌,澎湃激情經久不息。“我們用這臺演出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同時也提醒國人,今天,我們仍然要萬眾一心,去迎接新的挑戰,贏取新的勝利,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毫不松懈地繼續奮斗。”蘇叔陽動情地說。
殷秀梅演唱《長江之歌》 中國藝術報 彭寬 攝
演員們集體合影 中國藝術報 彭寬 攝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