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眾的認可才有演員的成就——記北京市文聯副主席、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
李金斗在表演。中國藝術報 董大汗 攝
“作為一名相聲演員,無論在舞臺上,還是在生活中,我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以積極向上的言行展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良好風尚。”這是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李金斗的一段內心表白。
從13歲踏入北京曲藝團的大門起,李金斗就跟隨師父趙振鐸學習相聲表演。他積極吸取各相聲名家的表演藝術特長,集北京的清雅、天津的火爆、東北的粗獷于一身,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陳涌泉合作表演的《武松打虎》《新夜行記》等一大批優秀相聲作品,深受觀眾歡迎。
多年演出實踐中,李金斗深深體會到,演員不能離開基層群眾,藝術的營養要從基層生活中汲取。他常說:“有臺下觀眾的捧場,才有臺上演員的成就,這種面對面的演出特別容易讓我的心和觀眾融在一起。”2003年,在李金斗的倡導下,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成立,這不僅讓一度處于低谷的相聲藝術有了新的生機,他提出的“20塊錢永不漲價”也讓更多市民走進劇場,拉近了相聲與老百姓的距離。經過9年的歷練,北京周末相聲俱樂部已經成為全國相聲演員向往的舞臺,被譽為相聲界的“清華大學”。
不管是在北京曲藝團工作期間,還是擔任北京曲協主席以后,李金斗一直盡職盡責地張羅著北京曲藝界大大小小的事情。為在世的老藝術家舉辦從藝慶祝活動、為已故藝術家舉辦紀念演出、為曲藝界人士以及老藝術家后人舉辦拜師會等等。有一次在為青年相聲演員王碩舉辦拜師儀式時,李金斗因意外摔傷了胳膊,為了儀式能夠正常舉行,他打著石膏,吊著胳膊張羅整個儀式,用實際行動感染著青年一代相聲演員的心。
為了傳承相聲藝術,李金斗除了教徒弟學習相聲表演,還教他們如何做人、做事。多年來,李金斗積極參加中國廣播藝術團、中國曲協、北京市文聯、北京曲協等單位組織的惠民演出,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2011年12月,北京市文聯組織演員給回龍觀工地的農民工送節目,在氣溫零下十度、刮著大風的惡劣天氣下,在工地臨時搭建的露天舞臺上為農民工演出,這些辛苦他都一笑而過,不僅感動了身邊的觀眾,也深深影響了青年演員的人生觀、價值觀。李金斗表示,只要為民服務,條件再艱苦,文藝工作者也要沖在第一線。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