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文化體制改革:一人獲諾獎不代表中國文化藝術達到新高峰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劉奕湛)“一個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并不代表中國的文化藝術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峰。”許智宏委員在審議國務院報告時認為,莫言的小說之所以能夠有那么大的影響,在于他身在農村,了解農村,對中國農村有很多的切身體會,而不是拍腦袋“創作”作品。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25日分組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工作情況的報告,不少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應更加注重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南振中委員提出,中國擁有43項世界遺產,位列世界第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數位列世界第一。對于這些成績應該充分肯定,但是也應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不少地方忙于大拆大建,千百年來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受到嚴重威脅。文化遺產是民族的血脈。
“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值得肯定。”吳曉靈委員說,中國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更多在文化的內涵上,圖書館、文化站等場所里有什么內容,這是最重要的,內容重于實物。
這幾年文化產品在數量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出版等各個方面都在量上有了很大進步。
但任茂東委員認為,應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和階段性發展目標。對于文化產業發展而言,科技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其“終身大事”,科技要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綿延不斷的動力和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靳靈展說,文化是社會的根,文化是民族之魂,優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提供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應該看得更寬泛一些,這是涉及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沒有這個,談不上可持續發展,也談不上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許智宏委員說。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