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聚焦:中國將加快“文化強國”
新華網北京10月18日電(記者雙瑞 曹凱 羅鑫)38歲的毛磊沒有想到,在南昌這座并不算發達的城市,他找到了比廣受青睞的K歌、打牌更有趣的消遣。
兩個多月來,他第七次坐在江西省話劇團的劇場,本土演員演繹的英國爆笑經典喜劇《陰差陽錯》正到酣處。從6月初,他一場不落地觀看了《媽媽喊你回家打鬼子》《智斗丈母娘》等7部新排話劇,還先后拉上了妻子、妹妹和朋友。
事實上,江西省話劇團自1952年便開始存在,但佳作迭出和聚集人氣卻是近幾個月的事情。40人組成的話劇團,以前一年最多排兩場大戲,如《可愛的中國》《世紀英魂》等,政治色彩較濃。作為事業單位,劇團有財政撥款,收入和演出不掛鉤,演員尤其是老演員缺乏積極性。
今年3月份劇團動員轉企改制,6月1日正式掛牌成為“江西省話劇團有限責任公司”。到8月,引進國內外優秀劇本7個,演出近40場,比去年全年還多,其中一場創造了票房紀錄。
“都是一張一張賣出去的啊,話劇團歷史上沒有這樣的盛況。”頭銜已經變成“江西省話劇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的林翰說起來有些激動。
這是中國正在進行的打造“文化強國”戰略的一個縮影。過去三十多年,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文化實力相形之下還比較薄弱。
去年舉行的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繪制了一幅雄心勃勃的藍圖。輿論認為,將于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將制定更加有效的方針措施,來打造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專家測算,中國每年文化消費應在4萬億元人民幣左右,但實際消費僅約1萬億元。中國全部海外商業演出的年收入還不足1億美元。世界文化創意產業每天可創造220億美元的價值。
在文化強國美國,好萊塢、百老匯等利用成熟的市場化手段宣揚美國主流價值觀,并輸出到全球,在不同種族和社會群體、不同代際間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的近鄰韓國在文化輸出方面也明顯領先。據統計,2009年中國網絡游戲出口達到1.09億美元,而韓國同期達到了15億美元。同一年度,韓國內容產業的輸出額預計達到30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加25%。
中國的文化改革在十年前已然發力。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厘清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次年6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召開,包括深圳在內的9個地區和35個文化單位成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
江西等省市的轉企改制就是這樣的嘗試,它打破了“大鍋飯”的形式,多勞多得帶給文藝工作者足夠壓力和動力。
改革激發了企業文化發展的活力,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步伐正大踏步前行。截至2012年9月,全國承擔改革任務的580家出版社、3000家新華書店、850家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單位、57家廣電系統所屬電視劇制作機構、38家黨報黨刊發行單位等已經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全國2102家承擔改革任務的文化系統國有文藝院團(不含保留事業體制院團)已有2092家完成和基本完成轉企改制、撤銷或劃轉任務,占總數的99.5%。地方1177家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中,1147家已完成和基本完成轉企改制,占總數的97.5%,其余30家正在按已批復方案積極實施。
盡管中國努力通過文化體制改革來增強文化領域活力,也取得了顯而易見的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文化影響力現狀仍然堪憂。
中國政法大學傳媒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宋建武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面臨著進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文化企業經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任務。
7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講話,提出“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人們認為,十八大后,“文化強國”將更具有中國特色,同時更具備全球視野,既培養本土優秀文化人才,也繼續大力引進世界先進文化,要讓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在世界舞臺中央閃亮,與其他國家和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人類的精神價值。
(編輯:子木)